欢迎您访问潘星教育网资源平台!
潘星教育网>职场动态>职场技能>正文

3年职场规划_职场规划 完成3年 5年 10年

更新时间:2022-05-31 12:26:05作者:潘星教育网阅读量:109

职业篇 第3部分职业规划与提升

本篇文章为“质量管理之行”团队成员,根据微信群(名称为“中国质量振兴根据地”)的语音分享整理和总结,由“质量管理之行”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前 言

第一章 质量管理是一个起点,以及质量管理的职业特点和优势

第二章 职业规划与提升的一些建议

第三章 做好正向积累和专业能力提升,以及发展规划

第四章 学会选择

第五章 掌握系统化的方法,学习系统的知识

第六章 职业提升的总结

第七章 从质量管理走向未来

前 言

  质量管理是一法,也是万法,是一个法门和途径。(因为)一门深入(到一定程度),门门深入。深入一法,去除法碍,却能法法相通,得不变之真理,以不变应万变。

  来源于质量管理,但不局限于质量管理,不要被职业所束缚,更不要陷入“专业陷阱”!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研发质量、项目质量、制造质量、经营质量、战略质量……质量管理是职业发展的起点,也是学习探索的起点……

  不局限于质量管理?如何解释?

  从专业或职能来讲,企业经营管理所需的专业能力不仅仅是质量这一个维度,即便从质量体系来讲,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各个职能/部门或活动,所以所需的能力要求是很全面的,要掌握“方法论”层面的基础和底层原理,才能策划好(质量)体系(提示,不要局限于质量体系,质量只是体系的输出之一)。

  从职业发展来讲,一个从事质量的人员不一定一辈子都从事质量职能,也可能转换到其他职能,或升级到更高的管理或领导岗位。

  从应用上来讲,质量管理学习到一定程度,可以融会贯通,因为“过程方法”或“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方法或“概念”,所以可以在很多领域通用,可以用于工作,也可以用于其他方面。

第一章 质量管理是一个起点,

以及质量管理的职业特点和优势

  想一想,总经理起初就是总经理吗?老板一开始就创业吗?如果没有一定经验和积累,创业也不一定能成功,或者能发展起来。所以,一开始做质量管理可能仅是一个起点,只是漫长旅途中的一个起步或助力阶段,所以,不要有各种约束,要解放思想,树立目标,争取更大的“胜利”!

  有的人可能是因为找不到其他更理想的工作,凑巧做了质量管理,当然其中也有各种机缘巧合,走上了质量管理的路,但结果还很热爱这份职业,并带有一定的感情。即便上学学的是质量管理专业,对质量管理这个职业十分热爱,但也不能因此局限在质量管理中,要想着走得更高、更远、更强,不要局限于一个跑道中。虽然在一个跑道坚持下去也可能到一定高度,但是职场可能还很重视一个人不同职能或履历背景,或不同方面的历练。因为不同方面的锻炼或历练对一个人的能力提升和发展是非常有用的。仅做过质量管理(真正的体系职能除外)或某一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对于其他职业或职能来说,质量管理可能稍好一些,因为它有自身的优势。因为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或者说质量管理系统,其自身已包含了系统观念,系统思维、系统方法论。全面质量管理,它就是一种系统的概念、系统的方法。如果能通过质量管理把自己的系统思维培养起来,具备系统的方法,再去从事其他工作,就容易融会贯通,这是做质量管理的优势。

  做质量管理的人具备学习和掌握系统思维/方法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拿“集成产品开发”来说,这个概念如何理解?ISO9000中说,产品和服务是体系的输出(这个说法不是ISO9000特有的,只是ISO9000在世界范围内对最佳实践和理论的总结和沉淀,具有通用性、代表性,经得起考验)。整个体系是通过产品和服务让顾客满意,但产品和服务好一定让顾客满意吗?也不一定。公司中的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因为整个体系就是为了输出产品和服务,就是为了顾客满意。体系中直接或间接活动都是和产品有关的,那产品集成开发,集成什么呢?集成的东西肯定是和产品有关的。所以,集成产品开发和体系有相通的内容,这就是全面质量管理或体系概念。

  再补充一点,公司有技术有人才就一定能“胜利”吗?不一定,因为能发挥出技术和人才优势的环境或机制也很重要,要不然有技术和人才优势,也不一定能“人尽其才”。有时,在一个公司或环境氛围下,不是你想努力就能做成事情的!正因如此,各种工具方法都是围绕在“自働化”的体系或系统这个中心点,都是为了消除浪费和阻碍,提升体系流程后运营效率和有效性。

  再说一个系统思维的例子。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或咨询公司培训或协助某些公司变革,但有时不一定成功,因为忽略了一些关键因素。比如员工总是离职,工资待遇和政策不行,人员的稳定性和能力无法保证,能利于变革吗?又何谈质量管理?如何保证产品开发质量和制造质量呢?所以,组织或公司的变革过程要有系统的概念,有的时候,仅关注于“狭义的”流程体系是不够的。而真正有经验的、有实力的老师,都是系统的、全面性的考虑。比如他们总结出来的:怎么挣钱,怎么花钱,怎么分钱。如果这些做不好,如何发挥员工的智慧和能力?如果员工的智慧和能力发挥不出来,如何去创造价值?怎么以价值为纲?怎么让顾客满意?怎么以顾客为中心?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就要建立人性化的体系流程。如果开始仅从方法、资源、去做流程和变革,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从整体的系统的去考虑。

  对于以前曾从事过研发,工艺、生产等职业或职能,再来做质量管理,前期的积累不能说一点帮助都没有,但还是不一样的。很多人会有疑问,懂工艺、研发不是更好吗?但相对来说,系统思维是更具有价值的,尤其是一个人有机会做到公司高层,或者创立自己企业的。因为各种技术实在太多了,毕竟一个人能懂的技术很有限。比如任正非对所有技术都懂吗?肯定不是,但是他的方向感很强,战略把握的很准。一个人深入研究某一方面的技术,成为专家,这个知识面是很狭窄的,对于向高层方向发展的作用不是太大。但是,万法归宗,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若能开启智慧,得到方法的总结,达到系统的程度,也是可以的。只是从概率上来说,从事工艺和研发来说机会可能更小,而从事质量管理机会更大,因为质量体系就是一个“系统”,就要求站位高,并具有全局观,看事情和看问题要全面。但这也是也是因人而异。就像练武术,练到顶级,高手之间过招难分胜负,但是没有达到高手之前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有的门派和拳术很容易出高手,而有的门派多少年也出不了一个,方法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同时这种差异也会因人而异,有的人适合练这种拳法,有的人不适合练习。这也是有相互作用的,不能说哪一个更高明,要结合各种因素综合来说哪种更合适。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若真能达到系统的程度,具备系统方法,其实做采购、财务、人事、项目管理、生产运营等,都能很轻松很容易转型的。若能做体系,就不要怀疑自己的实力。因为负责体系的人,既要策划体系,又要策划具体的流程,全局和流程都由他来把关,其他各职能都是按照他的“指挥”在做,想一想,能不能利于跨越或转型?

  可能有人会说,策划和具体做是不一样的,这就要看对这个事的认知。如能知行合一,怎会能说而不能做呢?诸葛亮出山之前有成绩吗?或者说刘备因为诸葛亮什么也没干过(只是一个“乡野村夫”),就不用他了吗?很多英雄,很多名人在出山之前就是没有成就的。

  没有成就或者说尚未展示出能力之前,不代表一个人没有能力。所以,一个人既然能策划体系,如果真懂,凭什么不能做呢?凭什么没有信心呢?相反,一个人只是照搬照抄,稀里糊涂的做体系策划、流程策划,那就不行了。除非是设计、工艺等,若不懂技术肯定是做不了的,也就是说质量管理职能和设计研发等职能是有些差异的。

  比如有些高层领导的转换,有的是跨度非常大,原来管农业,转管经济或管工业,甚至有些国企领导,直接到某部委去当部长了,这跨越都是很大的。跨度这么大就管不了吗?其实一个人真正到了一定的高度和层次,需要的不是或不仅仅是所谓的专业技能。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所以,一直在强调系统方法,系统论,系统思维。一个人具备这些,就能搞体系,或者能实施整个组织的变革,能操控全局。具备这种能力,不管是做参谋还是直接去主导或者组织都是可以胜任的,“主政一方”或“独当一面”也是可以的,所以,一定要认清做质量管理的职业优势。当然了,在未建立这个优势之前,需要知道建立什么样的优势,一定要认清这条路,做好定位,做好职业和发展规划。

  上述所说的是,做质量管理的优势。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其思维模式“接近”系统论和系统方法,所以更有机会锻炼一个人的系统思维和方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全面质量管理、集成产品开发、产品是体系的输出……从事质量管理能利于把系统的思维培养出来。

  如果一个人具备系统的思维和方法论,那么再去学别的东西,就可以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第二章职业规划与提升的一些建议

  虽然每个人的职业经历、职业规划、职业发展都不太一样,但总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就好像很多大师或者是理论研究的人,他会根据各公司,一些行业特点总结出普遍通用的、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经验、教训,即所谓的“最佳实践”或者叫“成功要素”。同理,职业规划也是一样的,总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虽然每个人所处的行业不同,发展的路径不同,但还是会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是可以参照或参考的。职业规划、选择,有一些非常重要的、通用的因素,主要是行业、平台、领导的选择。

第一、行业的选择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说的就是,行业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业也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去区分,如现在所说的行业,比如汽车行业、半导体芯片行业、家电行业等等。按技能划分,如做财务的,做采购的等,做质量的也算一行,还可以再分为汽车行业质量、家电行业质量……

  选择一个行业要看这个行业的发展空间有多大,就像公司做战略规划和选择的时候,会想市场的容量有多大,发展空间有多大,如果太小的话,即便做到最大,领先了或做到行业第一又能有多大呢?因为整个市场就这么大。所以,行业的选择非常重要。

  比如十几年前,买一部手机1000多块钱,2000多块钱。那时候的一般工资可能就是1000多块钱,甚至也就几百块钱,所以那个时候的电子产品行业,如手机的利润是很大的。而现在手机,包括电脑,功能强大了很多,但和多年前的价格还是差不多,也就是说价格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对应的人工工资却长了很多。

  做战略选择,做产品的时候就会想这个产业或行业是朝阳的、还是夕阳的。另外也会考虑竞争,这是公司方面的行业选择。就业或职业选择也是如此,优先选择一个发展比较好的、利润比较高的行业。为什么呢?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公司挣钱多,你的待遇和发展会怎么样?如果公司挣钱非常少,挣钱很难,成本压缩或压力很厉害,那么公司的人工成本、工资预算投入是不是相对比较少呢?员工的工资或待遇能有优势吗?

  从目前来看,某些行业是比较有优势,比如软件、IT、通信、新能源等,但同时还要兼顾未来的发展空间。比如一个行业现在可能没有什么明显优势,但是未来可期,可以提前布局,提前站位。

  一个行业的选择要看它的利润和市场空间,因为这些因素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工资待遇。

  除了工资待遇之外,还要看这个行业的规模,以及企业的数量,比如汽车行业,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很多,就算跳槽,选择性也非常多。如果一个行业局限性比较强,或者就业面比较窄,那么职业发展也会非常受影响。

第二,平台的选择。

  平台及其高度可能决定一个人履历和能力的含金量,也决定一个人的光环。

  同一个行业就业,注意选择头部企业。同样是汽车行业或某个行业,那么龙头企业,数一数二的,这样的企业是比较有优势的。比如大公司的SQE可以直接和下一层级的供应商的总经理或老板接触和对话。所以,实际工作中供应商的老板虽然比较有钱,或者总经理比较有地位,但是可以被顾客的SQE训来训去的。是不是很有意思?这就是平台的高度。

  比如主机厂待遇比较高,一级供应商待遇也还可以,一般越向下待遇就比较低。还有对个人而言,平台高,光环大,跳槽机会更多。再就是接触的知识和经验比较丰富。因为主机厂的平台高度以及在行业中的地位,需要直接面对市场,对质量的要求比较高,需要的经验和理论也比较多,能汇集各路精英,汇集各种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论方法概念等等,那么就有很多的学习机会。虽然你只是一个整车或大公司的SQE,但是你可以接触下面供应商,或供应商的供应商的老板及总经理,接触更多的东西。这就是除了工资之外的潜力和价值。

  刚进入主机厂或大公司可能开始工资不高,但是几年之后,可能身价倍增,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如果你在一小公司,能力再强,就职的公司别人都没听说过,跳槽时怎么给你“加分”呢?那么机会也会显得更少。一些知名企业,别管内部管理怎么样,可能也有一些问题,同时也不管你的能力怎么样,个人的履历和身价提升了,别人都会以“敬仰”的目光看你,对你的工资是非常有帮助的。将来再跳槽,即使你的能力和其他人有些差距,只要不产生代差,你的平台光环是更大的竞争优势。

  为什么平台能增加一个人的含金量和竞争优势?这里涉及到一个人力选择和评估成本,用人和识人方面的策略。举个例子,公司高层或者管招聘的人事部门,他们对有些专业和能力根本不太懂,为了降低和规避招聘风险,也是为了少交学费和成本考虑,肯定是使用这样的原则,即优先选择相同或相似经验和履历的人。

  比如整车厂招人,总是强调整车厂工作背景。想一想,若在原来的整车厂工作过,也干过类似的职位,那么能力又能差多少?当然这个原则也不一定总合适,因为名副其实的人有,名不副实的人也有,然而,这里面有一个几率的问题。如果在原来的公司能干类似的职务和职位,招聘进来大概率也没问题。从这点来说,它的成本和风险降低了。如果你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可能都没有面试的机会,没有竞争机会,就更别提竞争优势了。

  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这种情况,面试的人专业能力没有那么强。比如总经理去面试你,关于质量管理这方面的事,他可能没你强,所以面试这关一般都能过。人事部门更别提了,也面试不出什么来。所以,很多在大公司干过的人,有好履历的,跳槽非常频繁,因为有这实力,招聘单位一看履历就让他进来,因为谈不了什么。除非面试你的领导正好和你的专业对口。

  还有一个特别的情况要注意。虽然不是龙头,但是这个公司占据某些垄断的东西,比如因特尔的芯片,虽然是一个小芯片,但地位很强。这样的情况,供应商不一定比顾客的话语权小。但是要见多识广,还是在主机厂更具优势。

  选择具体的公司、要考虑一个公司的发展阶段、规模,发展前景,对质量的需求程度。

  一个公司对质量管理的需求,和一个公司所处的行业、顾客关系、竞争关系、产品特点等有关,而对质量管理的需求就决定了自己的作用或价值的大小。比如一个公司的产品涉及到安全,像汽车,它的质量要求就高。再比如一些产品具有特殊功能,价格高,它对质量的要求也比较高。而有些民用品、日常用品,质量要求不算太高,虽然也有品牌,但对质量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顾客需求决定你的价值。再一个情况是,同样是汽车行业,都是供应商,越向下游,比如三四级的供应商,质量管理需求相对降低,因为层层把关和在线检查后,到整车之后的风险也就没那么大了。就是距离最终顾客越远,供应商的压力越小,质量管理的松懈度也会高一点。一些标准件的供应商,虽然对产品质量要求高,但对管理的需求不一定高。

  工作跳槽,做新职业规划,很多民企是个坑,如何判断呢?就要看一个公司达到什么规模了,以及它所处的发展阶段(飞速发展期、草创期,草根阶段,野蛮生长阶段的,属于哪个阶段?管理水平怎么样?)

  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一定根基之后,需要防止一些系统性风险,确保体系别出系统性问题,才能走得更远更稳。有的公司发展非常快,但是管理跟不上。用一个比喻,车的零件还有松的,匹配度不是太好,却已经跑上高速了,这就是所谓的飞速发展,可能就会出问题。系统层面有漏洞,速度比较慢的时候没什么,速度比较快时,漏洞的风险就会倍增。

  有的公司刚创立,对于个人职业选择来说也意味着机会,在考虑公司不倒闭的情况下,优先选择那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的公司。现在随着电动化,新能源,智能化,物联化这些趋势,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科技出行等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公司,出现了很多新的机会。要做好判断,哪些是机会?哪些成长比较快?哪些干五年十年后可能会倒闭?可以从公司规模,技术优势,包括融资情况,顾客和竞争等等方面去分析。

  对于做体系的人来说,分析起来也不难。做体系工作的本来就是要分析内外部环境,选公司也会涉及到内外部环境分析。比如有的公司,有发展前景,从一个公司变成一个集团,就会有很多机会,你可能由一个普通员工成长为经理、总经理。如果一个公司发展空间已经差不多了,能看到它的十年之后如何,你只能选择跳槽。这就是不同的发展路径。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比如有的人,眼光比较好,选择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公司,个人也跟着一路水涨船高,一家公司变成十家公司,那就意味着十个机会,你可能由工程师、职员变成总经理,若你从二十五进入公司,可能用15年,四十岁不到变成总经理了。最典型是长城、吉利,当然华为也是,他们的体量成倍增长,销售额变得特别大,各公司各分工厂建的规模特别大,这都意味着机会。这种情况,选择正确的话,就要长线持有,坚守它,将来一个人在公司的地位、工资都会非常有优势的前景。

  如果因为一些经济压力,没有找到好的工作,但是要先解决吃饭问题,所以选择了普通公司,如果这个普通公司所处的行业,所处的平台,也没有什么空间,能看到以后的天花板,如果想着以后职业有所发展的话,那就5年或几年之后就得去跳槽或重新选择,那是没有办法的,除非安于现状,这就是不同的路径。选择好,选择了的合适的公司,可以一步到位,不用频繁跳槽;如果未选择好,没有这种规划,后面就要面对再跳槽,三年一跳,五年一跳,跳几次才能达到人家的高度,甚至达不到人家的高度。

  从表面上来看,某人在一个公司一直这么干,就一路升成了总经理,其实这是在做出选择正确的前提下。若选择不正确,公司没有发展,干10年也没什么机会,坚守下去也不一定行。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为什么现在很多公司谋划要上市?因为到时候你所在公司可能有发展的机会、可能有股权等等。画大饼?还是真的机会?这就要看你的判断能力了。不管判断的对不对,首先要有想法。如果没有这个判断,没有这个想法,或者说没有这个想法就没有这个判断机会,没有这种意识只能随波逐流,走弯路,不如其他人发展好。有准备可能就会好一点,所以,不打无准备之仗。

  自身专业能力上没问题,主要就是平台(公司)和履历方面的因素了。从目前来看,很多情况下,大的、好的平台的履历极大地增加了竞争优势。

  平台的高度会影响职业发展!

第三,领导的选择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听单田芳老先生说评书: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这就是“平行价值”,通俗来说就是跟谁混。遇到贵人,虽说可遇不可求,有各种机缘在里面,但对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跟毛主席走,志同道合,那是新中国的建国元老。毛主席有这种目标和志向,的确很有能力,跟他一起走自然能有更大的成就。

  一个人受第一份工作的领导,甚至人生导师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你遇到一个非常棒的领导或老师对你的帮助会非常大,遇到一个平常的,你也可能就会很平常,除非你自己特别优秀。

  相比较而言,在大公司,大平台,有更多的机会遇到好的老师、好的领导,当然小公司不代表没有,也不一定不行,这里说的是一个几率问题。

  刚毕业,一个人的为人处事,观察力不一定到位,不知道领导怎么样。但是有一定经验之后,再跳槽时要注意,公司或领导在选人,同时你也是在选领导。如果你和领导的志趣不投,不在一个频道上,不管是工作搭配,还是以后的合作发展都会受限制。

  工作上的领导会影响你的发展!

  领导的能力高度也会影响你的能力!

第四,提升职务的高度

  在同一个平度高度的前提下,一般是职务高度优先。模拟一个场景,比如你是一名质量经理,在公司工作的时间比较长,也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也有转型的机会,有一个生产经理可供选择,同时还有一个质量总监或副总可供选择,如何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选择职务的高度,选择质量总监或副总。就像体系和流程的关系,体系是一阶、流程是二阶,体系是由流程组成的。同样的道理,选择质量总监或副总,就是上了一个台阶,可以和高层接触到。这样情况下,个人的视角、信息、站位,得到的锻炼是截然不同的。当然也不能说有转型的机会就要去转。同样的情况,若已经不能向上升到质量总监或副总了,这种情况可以转生产、运营、采购,最起码能丰富一下经验和能力,没准在别的部门的升值机会更多……

  就像候排队买票,一个队伍前面排的人不多,但是很慢,有的队伍排的人多,但速度很快,哪个先买到票?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部门很稳定,晋升机会也不多;有的部门不稳定,流动大(挑战也大),晋升机会也多。

  再就是职务的提升。做了工程师,如果专业路线的薪资空间不大,就要转型做管理。工程师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走管理路线,从工程师到主管,科长、部长,经理,这条线要提前有准备。如果没有做准备,突然间做主管还不一定能适应。所以,平时要学会观察。就像范伟在广告中说的:年轻人要学会观察。

  为什么强调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因为氛围熏陶一下,你可能就容易具备这个能力了。如果没有多观察、多积累、多做准备,如果自身还不是特别优秀,从一个工程师到主管,最后到经理,可能就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也可能适应不了把机会丢了。

  另外一种情况,一个工程师在一个大公司工作,跳到供应商做经理、副总,甚至总经理,也有不适应的,也需要提前做好这些方面的积累。

  职务的提升又有不同的路线。需要自己去观察一个公司,如果总是去扩张发展,这样的机会是非常多的,那就猫着别动,还要看看跟领导的关系,甚至一些喜好方面的。

  有人会说,这不是搞派系吗?但是,派系是肯定存在的,不管明显不明显,肯定是有的。毛主席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山头派系是避免不了的,在什么组织都会有,最起码会因为兴趣爱好形成小圈圈的,稍微大一点就是山头。

  组织壁垒,职能壁垒,因为既得利益,喜好不同,爱好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影响不同,承担责任不同,就是这种壁垒。至于壁垒发展到什么程度,底线是别影响发展,别影响顾客。如果说完全没有壁垒,也不太可能。

  任正非说,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谈的就是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谈的就是命运。统一不了一个人的想法,但统一目标总是可以的,目标可以是利益目标,也可以是理想目标,还可以从利益目标转化到理想目标。

  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职业规划或晋升的策略。有的人采取打击别人,提升自己,爬得比较快;还有一些没有功劳总有苦劳,加班积极,工作积极,虽然很辛苦,但是几年的辛苦换来了未来的轻松,大领导一看不错,当个主管、部长、副总。可能三年五年的辛苦,换来了未来“工资高效率”(同样是一天的付出,不同职务的工资不同,上班时间相同,工资倍数不同,所以要工资高效率),最起码同样是加班加点,但比以前挣的多了,甚至可以提前实现财务自由,提前退休。如果你工作几年没有发展起来,人家工作到四十多岁副总了,而你工作几年还是工程师,待遇差多少?可能差好几倍。部长、副总年终奖金加上高工资一年挣到几十万,甚至一二三百万,而普通工程师挣多少年也挣不到二三百万。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人,几年的加班的效果是什么呢?战略战术和方式方法很重要。

  如果一个大平台很稳定,扩张机会不是很多,好多比较成熟的公司,排资历排辈份,那就计算一下,排一排能不能轮上自己,什么时候轮到自己。估一估和领导关系怎么样,自己的工作成绩怎么样,就要掂量一下自己的能力,以及对方的能力,还要考虑顾客的需求,以及自己的规划。这其实和ISO9000的原理是差不多的,领导就是你的顾客,同事可能就是你的竞争对手,甚至外部门的一些同事,再掂量一下自己的能力,知己知彼。顾客、竞争对手、相关方。再详细说,顾客需求是什么,主要矛盾是什么,哪个能力最重要。有的时候加班最重要,别谈能力,谈态度。有的时候,看能力,大家都不加班,看价值,光有能力没有价值行吗,也不行。各种情况,有的靠加班,靠能力,有的靠价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如果实在不行跳槽了,跳到同类型同高度的,或者是调到下级供应商的高职务,因为虽然供应商的平台高度低了一些,但是职务高度上去了。

第五,一个关键的因素:工资高度

  从低平台跳到高平台,还有在高平台往低平台跳,提升职务。一个是平台高度,一个是职务高度,两个怎么去平衡,怎么去选。不管是哪个高度,要的还是总高度。平台高度加职务高度,综合起来考虑。

  高度不同,工资也有差距。既要考虑当前工资,还得考虑未来工资。如果把工资也比喻成高度的话,那就三个高度,平台高度,职务高度,工资高度,这需要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前两个高度就决定了工资高度。

  平台高度,职务高度,工资高度,其实都在决定、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高度,综合考虑就是如何去做策略,怎么做规划可以发展的更高。更高就是一个宏观的整体目标的更高,创造价值更高。宏观来说就是一个发展的更高,一个创造的价值更高。

  物质条件也很重要,因为人际交往,学习充电,能力提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长见识,这些都需要钱和资源。工资高度是一个人现在可掌控的资源高度,虽然这些不是决定性失误,但依然会影响他未来发展的高度。

第三章 做好正向积累和专业能力提升,以及发展规划

第一,正向积累

  职业发展的规划,要分析哪些能力需提前几年打基础,不提前学习和积累是不行的,而哪些能力只要想学,虽然有点难度就能学的,可以很快学会,和时间长短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也和前后顺序没有关系的,这要特别注意区分。

  竞争优势和是否好学,两者都是相对而言。如有可能,要做一下选择,因为工作前两三年对以后的发展影响是比较大的,比较明显的。比如最开始做客诉,人情世故锻炼的比较好,而年纪轻轻正是学习专业的好时机,过了几年后,再想塌下心来学习专业的时候,却学不下去了。

  甚至有些人上学时不是学质量的,结果工作找来找去,由于各种因素也就干质量了,干的和学的不一样,那么自己的专业有什么优势呢?虽然说学总比不学强,但是前后的跑道不一样,未能形成正向积累。如果所学的能有所用,也是你爱好的,这不是更好吗?这就是一个方向上的积累。

  所以还是要先布局、先积累打基础,和你未来的规划做好衔接,形成一个正向积累,要做到一门深入,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门门相通。就怕浅尝辄止,四处打井结果都没打出水来。所以,前三五年换了两三个跑道会带来很多问题。除非一个人有这个优势、实力、资本去换,换来换去终于找到合适的职业了,这是特殊情况。但是一般人,工作刚开始没几年就换了好多跑道,求多求全,会导致贪多嚼不烂,目标分散,无法集中优势兵力。什么都会,样样稀松,很容易导致哪一个也没学成,这种积累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起的作用也没那么大。

  一个人要考虑清楚自己的主要价值,主要方向,主航道是什么。说个不太恰当的话,你去一个大企业做质量管理,结果这个大企业食堂的饭比较好,你把自己整成美食家了,但要注意这是你的主航道吗?所以,要明确一下自己想要积累什么样的技能、知识、经验,获取的这些东西能和未来的规划能起到正向积累作用吗?能起到放大作用吗?一个楼的根基做好了,可能10几层,几十层,甚至100层,如果前期打的基础不对,不合适,打折扣了,可以想象对以后的工作影响是不是太大了?

  举个类似的例子,有个人的第一份工作是2008年在外企上市公司,对质量管理有需求,而且正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做体系工作,这样专业特长和公司需求是匹配的。2009年换了第二份工作,成了化验员,从体系到化验员属于降级了,因为接触面不一样,没有与自己的专业,以及与前一份工作都没有衔接上,这就没有形成一个正向积累。

  还有一个案例,食品行业工作五六年的人跨行汽车行业。虽然食品行业,公司比较多,就业机会不算少,但是和汽车、电子行业还是有一定差距。还有同样都是食品行业,不同的食品类型也是不一样的,除非做体系或其它对技术要求稍微低一点的。这样的正向积累,是会打折的。想一下,汽车行业正常情况,若管理需求度比较高,一般情况下招聘条件都要求有汽车行业背景的,若没有合适的可能招有家电类,机械加工,对质量要求比较高的行业背景的。对于食品行业跨汽车行业,相对来说机会就少了,这是行业壁垒。

  当然了,刚毕业的、甚至工作了几年的人,都不一定有想法,有规划。自己未来想干成什么?干到什么高度?我们当然是可以换跑道,但是要有规划的换跑道。有规划的换跑道和被动的换跑道是不一样的。有准备的、主动的抓住机会,和被动的是有区别的。当然有时候被动不能说不好。像讲SPC过程控制一样,特殊原因就一定差吗,不一定,特殊原因也有好的。

  一个人不管怎样,选择了一家公司,且一年两年或者半年之内,因为经济,生活压力也没法去跳槽,没法去做选择,那就既来之则安之。但是。即便在有限的条件下,自己也要思考未来,想一想未来需要什么样的积累。自己尽可能地学习,以便对未来有帮助。可能有些公司,你会说学不到什么东西,但是,学不到东西,还可以看书啊!有时间吗?没时间就想办法!

  你每次跳槽都特别准吗?你每次跳槽都非常满意吗?为什么有的干半年不愿意干了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生活和经济压力还得继续干,所以要思考能学到什么,不能白白地“忍辱负重”。

  有些人一开始的工作不是做质量,阴差阳错也好,机缘巧合也好,后来转到了质量管理,甚至一开始还不情愿,但是后来觉得质量管理也挺好,把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发出来了,那就赶紧好好积累追上来。若公司发展对质量管理需求也大,产生了一个需求的拉动。如果没有,那就更应该赶快补,否则对你的发展更不利。所谓扬长补短,没办法,是短板就要补。

  再说一个细节,比如做质量,不管是本科或专科,如果去大中型公司,可能会从基础的检验员、技术员做起,但是,哪怕工资少点都要尽可能做工程师。虽然一线检验员也能学东西,但是接触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未来发展是不一样的。如目前已经在中小企业了,最好还是先从工程师发展。如果是先从检验员做起,这种机会就比较渺茫了。因为如果再找工作,哪怕是一个小企业的工程师做好几年了,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经验了,可能还有机会站上更高点的平台。

  总之,行业的积累,别轻易从一个行业跳另一个行业,因为可能不是一个正向的积累。别轻易从一个跑道到另一个跑道,也可能不是一个正向积累。这都要注意,从行业、平台、工作、专业等各方面都要进行正向积累,对未来都有助力作用的,这是更好的。就像刚才那个案例从食品行业到另外一个行业,这种经验可能就打折扣了;还有从实习的时候做体系,后来却去做检验员了,这样工作上的积累也是不一样。

  前五年或前十年的工作经历,和后期毫不相干,这样的情况,一般人都要落后别人一个层次。所以,起步阶段要坚持一门深入,一门精,通过一个途径、一个通道、一种方法达到一定高度、程度之后,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时,此时就可以换跑道,扩大范围了。

第二,多渠道发展

  一个人在公司发展,想达到更高的层次,需要更多的储备和准备。这条路没上去,可能那条路就上去了,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多面手对一个人掌握全局是有帮助的。

  不同职能对一个人思维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接触的人和事是不一样的,这样也会提供各种机会和可能性。比如做生产对外部接触的就少一些,而做采购就能接触很多外面的东西。再举例,一个人现在是质量经理,若做质量总监或副总没有机会,就考虑转生产运营,可能那条道路就有机会。从很多经验来看,做生产运营(小公司可能不叫运营),尤其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公司,比单纯质量管理,向上一层的机会要更多。即便跳槽,这种履历也会更被看中。另外转型做项目经理或者项目总监也是一条路径,对于大公司来说,也有一定地位和含金量。

第三,提升英语和学历水平

  假如现在你在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英语水平和学历都很高,专业可能也还可以,那么进入大平台的机会比较多,就有更好的镀金机会。如果你没有英语、没有学历,可能机会比较少。如果有的公司就是看学历和英语,那么你真的就没机会了。

  另外,即使进入到一个大的平台或大的公司以后,英语的强弱也是有影响的。比如你跟老外对话,更高级领导是老外,而你的英语熟练程度不行,也是受影响的。所以不管是为了争取进入大平台的机会,还是进入平台之后的发展,英语也非常重要。

  学历也是一样的,比如同期竞聘的人都没有经验,怎么看一个人行不行,那就来个简单直接的,那就看学历,看学校是不是名牌名校,因为没有参照的标准,或者更可信的东西。既然一个人能考名校,代表学习能力,智商比较高。这就是选择标准,学历、专业,学校综合去考虑。当然是越是名校越好,学历越高越好,专业越对口越好,适用性越强越好。

  “话是拦路虎,衣服渗人的毛”,不管是平台,还是学历,其实都是招牌或光环。比如你是某某学校的博士,或者你是某某知名公司的高管,没有谁知道你真正的实力。实力即使差一点,只要能做到知己知彼,不知道目的就不出招,不轻易开口,你就能Hold住。不让对方试出深浅来,你依然有机会和优势。除非你自己未能知己知彼,也没Hold住,结果黔驴技穷。

  但是现在有一部分观点认为学历不重要,学历没用,所以都放弃这方面的提升。如果仅从能力角度来说,对于有的人不管上在职的或全职的研究生,作用可能没那么大。如果做差异化的竞争,而且能达到一个极致,用小米的话:追求极致,依然是能够建立你的竞争优势。比如拿下硕士学历,追求极致,然后考取博士。这样从包装角度,招牌角度,还是有优势的。如果说自己是某学校,尤其是名校的,或者说在某领域有名的教授是你的老师,名师出高徒,也会增加你的光环。有的人担心考硕士考博士得花好几万块钱,甚至全职还耽误时间,那就需要综合自己的实力和优势去做规划和选择。

  提升学历也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不管你是做工业工程的,质量管理的,还是做供应链管理的,做项目管理的,而你的老师是一名校的导师,他跟很多的半官方机构,大企业有一定的联系和交集的,承担一些课题或项目,如像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很多是学院派翻译的,某个学校的导师教授带着学生去翻译过来的。这样的圈子,你就能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机会,可以借助东风,甚至他有可能提携你,甚至有可能你就走到了一个学术的发展道路上。

  所以,学历不仅仅是一个包装,也是一种招牌,也能带来进入学院圈的这种机会。

第四,提升专业能力

  如果很多要素不具备,条件不具备,研究生也考不上,大平台也上不去,那你就使劲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为人处世能力,在底层也有机会往上升。但机会是很小的,只能追求到极致,像郭德纲一样,他相声说得就是好,靠粉丝,观众,群众一票一票积累,经过一个艰苦的过程,五年、十年,真是多少年的积累。郭德纲去哪儿,他的粉丝也能跟到哪儿,因为他说的相声好听,有意思,真是相声,真是能让你笑哈哈。

  走草根儿路线,就要靠专业能力,就是靠口碑,这种也没问题。但是,这种机会相比较而言,和其他的情况就差一点。如果你的专业又好,学历又高,那么你的人生属于开挂状态!如果自己实在没有其他的优势和条件,那么你就想想郭德纲,周星驰,这都是比较典型的榜样。他们就靠演技,就靠相声说得好,就一票一票去赢得粉丝的认可,群众的认可,观众的认可。这条路很慢也很艰辛,也不一定能成功,注意这个风险。没有办法只能走这条路,但也不能放弃努力。如果有别的可能,那就是两条腿走路,然后各种开挂,各种加成,各种加持都开始用起来。

  具体操作上,如何进行技能、知识,经验的储备呢?一个是观察学习,另外就是看书。

  看书行吗?书本知识行不行?可以参考一下毛主席的经历。毛主席上学的时候四处走一走,转一转,还不花钱,给人写字挣点吃饭的钱,还得到一些赞助,另外就是学习看书。毛主席看书废寝忘食,不管在湖南,还是在北大图书馆,如饥似渴,废寝忘食,读书对他的一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读书还得选好书。选好书,还得会读书。书选不好,读了作用没有那么大,选好了没有读出效果来,作用也没有那么大。

  多读书,多走走看看,多交朋友,没准还会遇到贵人,遇到名师。学习,走路,交友。

  交友,交什么朋友呢?看毛主席传记相关资料都有记载。毛主席上学的时候,如果聊的太低级,毛主席都不理他了,要谈一些大的理想,大的追求。天天说些家长里短有什么意思?天天说一些对国家对自己没有帮助的能有什么意思呢?互相影响、互相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交友学习,多走走转转,行万里路。遇到的领导、老师、同学、同事都很重要的。一个宿舍都考研,以后都会发展好了;一个办公室同事都玩,可能过几年都还是那样。遇到一个好的同事,其实也是良师益友,帮助也是不一样的。

  有时间可以看看纪录片,地理人文、历史等,看看访谈节目,如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再有更针对性的,可以看一些企业方面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的分享,没准哪句话能给你启发和帮助。这些做节目和采访的平台,他们不会随便说,都是有考虑的,有的含金量比较高,这是多么丰富的资源,有待你去发现。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有时间可以旅游出去走走,多接触一些东西。前提条件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不然走马观花,啥也看不出来。毛主席行走中国的时候,一般先把一个地方的地方志、县志拿出来,再加上他的渊博的历史知识、典故等,娓娓道来,这样走一圈收获是非常大。如果什么都不知道,走马观花,也瞧不出什么来,也可能学不出什么来。

  虽然有的人起点不太好,包括在食品行业、做检验员、做工程师。若在学习上付出努力,如果专业非常扎实,有一定的水平,哪怕不在家乡,出来找工作,也是有机会的。就怕没有专业能力,在家乡的机会也不会多,后期再次出来,还会因为专业能力不足而受限制。

  哪怕自己前几年发展不好,把专业能力提上来,也容易抓到机会。虽然说没能力不一定有机会,但是没有能力,有机会也抓不住。

第四章 学会选择

第一,把握公司真正的需求

  有的公司的确是既要英语、学历、还要各种光环,但是它最需要的是解决问题,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这个公司没有什么问题,就需要锦上添花,光环好,谁最鲜艳,就是谁的菜。如果自己没有学历、没有光环、没有大公司背景,那么这家公司也就不需要你的能力,因为公司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有能力也要注意如何去选公司。

  有问题才有机遇,当然也有挑战。一个人有能力,千万别只找那些不需要能力的公司,容易受打击,这里特别提醒一下。只投某个企业,人家也不理你,竞争不过人家,受伤了吧,所以别受伤,因为人家不需要。如果公司需要有能力的人,和你竞争的人有再大的光环也解决不了问题,就有郭德纲和周星驰的出头机会。就像这么多说相声的,郭德纲说的好,逗乐,虽然开始没有光环,自己成就自己,当然到一定程度还是需要有人帮忙的。

  千万不要去找没有需求的公司,不但结果总是碰壁,还影响自己的信心,让自己变得很迷茫和失落,这是要注意的。士气很重要,信心满满很想大展身手,结果被泼了冷水,这是要注意的。不是自己没有能力,不够优秀,是没有需求。哪家公司需要雪中送炭了,给人家来两个炭,这就是你的用武之地。

  有的人履历很好,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结果还是让草根选手那问题给解决了,这种事是有的。毛主席没有留过学,没有喝过洋墨水,但依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盖世之功。还有电视剧《功勋》中的于敏,也没有留过学,没有喝过洋墨水,被人家看不起。有的时候拼履历,锦上添花确实很重要,但是需要解决问题,履历那就不重要了,当然不能说有光环就解决不了问题,没准也具备能力可以解决问题。有光环也只能代表过去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在这里想表达的是,不能仅仅有光环,仅在某种条件下才能取得成就,换个条件就不行了。洋墨水、带光环的都解决不了的时候,不带光环的也可能有机会,能把问题解决掉。

  找准目标,别影响自己的士气,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气可鼓不可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也提醒一下,在工作中尽量别去打击别人的士气和信心,别断人家慧根,别让人失落,让一个人的信心受影响了,就太过分了。让一个没有信心的人有了信心,一个人没方向有了方向,这才是正能量。开句玩笑话,别给人家把方向弄错了,整错了那就罪过就大了,这里面是有因果的,要给人以智慧和勇气。

第二、做好布局,识别风险,有准备的跳槽

  有的同行在一些不太有名的外企,但是也小有名气,像这样往一些大平台跳也有一定优势。如果是在一些民企,尤其小民企,根本就没名气的民企,就有一定难度了,自己一定要多观察,多留意,多抓机会。

  还有的同行在一些不太大的民企,不管是做经理还是其他的职位,一旦有机会能去大平台,哪怕工资低一些(经济压力太大的除外),都要跳过去。

  除非自己觉得在民企发展机会特别大,能发展成大公司,就像华为、长城、吉利,而且正好你站好位了,老板也不错,绝对能看得见未来,有上升空间能发展到公司高层,那就别跳。这些都要综合考虑。

  如果在一个一般的民营企业,从行业和供应链角度综合考虑,几乎没有发展空间了,就算做到部长、主任又能如何。除非能做到总经理,工资待遇还可以。有的国内企业,做总经理也没多少钱,可能还没有别的公司一个工程师工资高。但是起步阶段,你就能做到一个民企或国内企业的总经理,这也是一种优势,可以再去一层层去跳。拥有这种优势,就用适合这种优势的策略去规划自己职业发展道路。

  如果在一个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发展空间有限,你的空间也不多,机会也不大的,那就往高的平台上跳,哪怕待遇降低也要跳。在民企做副总,总经理,跳其他知名的大公司做主管,甚至做工程师,待遇可能会低一点,像这种情况自己权衡。在一公司做经理,但公司根本就没有名气,跳槽也没人要,反而在很多大公司、知名公司,即使做工程师,做主管跳槽,或者往更高的平台上跳更有优势,这些也要权衡考虑。

  很多知名的大公司的SQE,会跳到民营企业或供应商,去当总经理或者副总,为什么呢?因为做SQE经常到供应商去,而且和他对话的对象一般都是老板或总经理,尤其你能帮供应商提升,给供应商很多帮助,相互之间知根知底,这种跳槽也是一个职业转型。

  SQE直接当总经理,甚至能做到集团的某方面的一个高管,而且发展空间、方向也不错,像这种也是一种可能。但是自己要清楚知道人家为什么请你去,千万别跳坑里去了。

  很多发展中的企业,民企,或者国内在发展中的企业,有些不太成熟,还正在交学费,像这种可能就是一个坑,跳下去可能就不适应,需要注意规避。到一定阶段,老板观念也转变了,意识转变了,步入正轨,此时可以跳过去。自己要注意识别规避一些风险,比如你跟老板,总经理挺熟,的确你帮他们也不少,他们要求你去,但是自己没判断好,他们公司的内环境识别的不充分,不准确,跳过去可能是个坑。SQE是有很多机会的,这是其职业特点。

  虽然民营企业不好干,但是你经过这一段压力,后期再跳民营企业你就有免疫力、防御力、打怪升级了。有些正规公司跳到民营企业,干一个高管职位不一定能适应,那么这个时候你就有优势。民营企业招人留不住,招聘过来的正规公司的人,不在一个频道,适应不了。如果你有民营企业经历,经过考验和挑战了,你能适应。这就是干别人不能干的,雪中送炭有价值,锦上添花竞争太大。

  一个公司成功了,有名气了,竞相添花,大家挤着往里跑,而在一个公司没什么发展、正在苦的时候,可能没什么竞争,但那个时候也是机会。

  所以布局、站位、选好公司非常重要,跳槽要跳好了。很多公司相对来说有多少年了,看着比较好的,位置比较高的企业,为什么内部没有在提升、提拔?为什么从外部招聘?肯定有一定原因,这既是机会也是风险。另外很多公司历史长了,一些同事跟领导时间久了,根深蒂固了,若此时你空降过去,这既是机会也是风险,有没有抗压能力?是不是经过专业能力,人情世故的考验?要做充分准备,知己知彼,否则就是跳进了坑里,进去容易出来也容易。

  有一个案例,这个人在电子行业多年,后来终于有机会做体系了,结果公司倒闭了,后面总结:工作了十年经历了三家企业倒闭。

  选公司,要看风险,别没干几年公司倒闭了,除非仅是挣口饭钱。如果不是那样的话,如果还有机会的话,还是要考虑一个公司稳定性,一个是公司的发展前景。你就算虽然为了挣钱,可能你刚在公司积累一年,能力还没积累够,而跳槽机会还没成熟,公司却倒闭了,最后不得不跳槽。不得不跳槽和有准备跳槽肯定会有点差距。

第三,工作地点的限制

  一个案例是,刚毕业在一家外企实习,后来转了两家食品企业,后又转到食品包材企业。包装企业等这类相对不算太主流的行业,就业面,就业几率没有那么大。背后的原因是工作地点的考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有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就是离家乡特别远,你选择吗?这时要看一个人的决策和规划了。可能在三线、四线、五线的小城市或小县城,比较安稳,挣钱也不多,几年之后,自己的职业规划基本就停滞了,非常受限制。

  要结合自己的家庭条件、家庭背景、自身优势进行考量。比如说自己觉得个人能力一般,再发展也就这样了,只是求个安稳。如果有一定的抱负和目标,自己觉得还行,就别被地点所限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才有机会。天时地利,地利占第二位。有时机,有时运,还得有地利。地利能限制住人吗?不一定。如果自己把自己限制住了,自己有很好的专业,很强的能力,结果为了能回老家,那就不太合适了。

  这就涉及到一个优先度,哪些是主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哪些是关键的?钱多事少离家近,挺关键,如果给你每月五万块钱,还在乎工作地点吗?如果按这种规划,理论上几年之后能挣到五万,自己又如何选择?

  用动态的眼光去规划,矛盾是发展的、变化的。就像房价,多前年在北京有房的人为了出国,把房子卖了后出国,甚至可能是刷盘子或其它什么的,干苦力,当苦工,挣点美元觉得挺多。结果回国后,房子能值上千万了,在国外挣点钱还不如房子升值卖得钱多。这就是一个选择和规划问题。

  天时地利,什么时候机会最重要?什么时候地点重要?什么是重要因素?如果机会把握好了,未来可期,那就别因为地点的限制。像很多公司,去国外给补贴,一个月能挣俩月的,甚至再回国能在职务上有提高,比如日韩的企业,在日本国内是一个部长,到中国后可能当一个总经理。在国内可能就是一个职员,到中国可能就是一个部长。如果你不想去,就当职员,甚至一辈子当职员。再比如华为,也是如此。一开始去国外艰苦的地方,去了就有机会,不去就放弃机会了。

第四,建立和用好自己的能量圈

  一个人从某个知名平台出来的,具备一定职务,达到一定高度了,有光环了,就能结识一些同层次的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种能量会越来越大,自然会形成一个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关系网络。有各种高度,又有能量圈的加持,都是很有实力的高手,群体互捧,这就是强强联合。

  达到一定高度,有一定的圈子,互相加成互捧,话语权就不一样了,影响力也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成功人士说句话都感觉是真理,而且很是理直气壮,相反普通人说同样的话却几乎没有人相信。其实有些成功人士说的看似有道理,实际也不一定。

  在公司工作中还有一种现象也能说明问题。对于一件看似难办的事,高层领导说句话就很容易搞定。但是对于某些层次的员工,或者说一些管理人员,却搞不定。所以,当你有名气,有光环的时候,你就有影响力,你就有话语权,你说什么都对,没人敢去反驳,甚至没人敢去质疑。

  现在找工作,也有推荐的,而推荐的情况比较多,用谁不是用。用一个知根知底,用一个靠谱的,朋友介绍的,往小里说也是个人情。再就是朋友介绍的人,在配合方面有一定的默契度。所以要注重有效的人脉关系的积累,不是为了互相利用,但却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团队合作。不能说朋友之间就不可以互相帮忙。君子之交淡如水,带着很明确的功利的目的交朋友这可能有问题,但是交了朋友之后相互帮忙,那是责无旁贷的,最起码是能力之内,举手之劳,该帮就要帮。

  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提升交朋友的质量,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不是追求规模。多积累人脉这个定位,不推荐也不鼓励,顺其自然,找到有缘人,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互相学习。如果大家比较熟,平时总说话,也比较了解,如有机会的话,互相介绍工作也是正常的。还是那句话,一个人加一个群或建一个群就是为了让别人给你介绍工作,可能达不到目的。如果是为了交朋友,互相帮忙互相学习来的,机会自然给你。像一些企业家老板说的,咱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顾客,有了顾客咱就有了钱。

  除了领导、同事外,同行也很重要。郭德纲说,自己都是同行给捧起来的,都是同行衬托的他这么优秀,说的挺有意思。我是比较爱听郭德纲的,必须要感谢老纪。原来对郭德纲非常没有感觉,而老纪天天说相声,动不动就抽烟喝酒烫头,说的挺有意思,后来也就爱听郭德纲了,也从郭德纲身上得到不少启发。同样,同事,同行,包括现在建立的群或圈,全国各地都有可能进来,技术发展,通讯工具的发展让交流的范围拓展了很多,这些也都在无形中增加了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提升的机会。

第五,做审核员,培训、咨询也是一条路。

  如果前面十几年已经过去了,怎么办呢?那只能想办法找一个有一定机会的企业,毕竟自己已经有十几年的工作经历,有一定工作经验,找一个有需求的公司,哪怕起点低一些做一个工程师,如果待遇还可以的话,可以再等机会。另外就是做审核员,审核员也是一个主要的发展路径,但是需要长期出差,再就是性格不能太软弱,也不能太强势,就是跟人打交道不犯怵,这需要考虑一下自身特点。做好的话可以积累一些人脉,提升个人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继续学习。如果你能到那些比较大的认证公司,比如SGS、BSI,一方面认证,一方面还有对外培训的机会。如果你可以做培训,待遇工资都可以。再好一点,基于自身的人脉可以自己干。各个企业的老板发现,你讲课不错,在一个地方小有名气,而他们也有需求,每个公司赞助你几万,一年几十万块钱,甚至上百万,也比上班强,这样可以有更多的空余时间,有利于提升自己,越走越宽,越做越大。

  一个大公司的SQE,可以跟供应商的总经理对话,这种是高度,同样,做审核老师,还有咨询老师,想一想,能接触到谁?

  做审核老师,尤其是选一个国际知名的认证公司,然后做审核员,主任审核员,做到一定程度,理论功底比较强,经验比较丰富,也有知名度了,口才也不错,表达能力也不错,你可以做培训老师,给公司做辅导。通过实力获取别人的认可。

  企业家,老板,总经理,他们都有各自的圈儿。因为给他们提供帮助,觉得这个审核员还不错,那么就可能跟他们的圈儿产生交集,给你介绍业务和一些机会。不管是做咨询,还是做审核员去讲课,都能获得一些收入。做到一定程度,财富有一定自由了,你就可能有更多的想法,可能有自己的咨询公司,通过你的口碑,能力,去把业务做的更大。现在中小企业需要很多的管理咨询和培训,而且都是最基础的那些知识,这个市场实在是非常大的。

  自媒体时代,强调知识付费,就拿质量管理来说,很多基础课程,比如五大工具,管理体系标准,IPD,六西格玛,项目管理,甚至班组长的日常管理等基本知识都需要花钱去获得,甚至还需要线下培训。仅就培训而言,可以想像这个市场是很大的。

  不要认为很多国内大企业,外企就一定强,他们很多东西的确很系统,比较成熟,基本上按部就班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各种质量工具也未必就行,尤其新来的工程师没人带。所以,他们也会找培训公司去讲课。如果你能接触一些大企业和外企的一些人和领导,能接触一些发展中的,有潜力的民企的一些高层和领导,甚至老板,你就有机会去培训。然后进一步,有一定的基础了,还得需要咨询,咨询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挣钱,还有可能邀请你一起合伙,可能有高层职务。所以,要练好基本功,再去做审核员,然后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有一些实践基础,把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可以说有各种可能。

  如果有一定财富自由的话,可以做咨询公司,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未来,规划未来,去谈业务,去做思考,去做总结,去做理论上提升。不仅仅是挣钱,也可以对质量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理论作总结提升,做公益,做分享。

  除了审核方向之外,再考一个六西格玛黑带,别管有没有用,最起码有中质协这个半官方机构的认可,也不用一直维护,证明你有过就行了,然后,考一个外审员,考个硕士博士,英语再练一练,三个因素加起来也够可以的,去争取一些机会。

第五章 掌握系统化的方法,学习系统的知识

  一个人不要盲目地去相信,不要去盲目地听一些东西,不能被别人洗脑,要有主见,有信心,因为他们说的话是有背景,有条件,有矛盾的特殊性。媒体舆论的话语权,舆论的掌控,有很多事情就是洗脑用的,这是信息的垄断,知识的垄断。

  有些就是发假信息,对他们有利,而对群众可能是没利的,甚至是错误的、不对的、不利于发展的,所以,一定要有主见。

  另外,现在是一个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也给大家提供了许多发声的机会,涌现出很多特别优秀的公众号,不像原来的电视报纸时代。虽然优秀的自媒体不少,但是某些人,可能说99%都正确,或者90%都正确,可能也有不正确的地方。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所以,也要注意去甄别。

  自媒体时代提供了各种信息和知识,的确有很多好的见解,对能力提升,认知提升,思维提升非常有帮助,但是要有自己的标准去识别一些不太合适的,比较偏激的,甚至比较极端的东西。有的可能基于某种目的做了很多掩饰。

  还有在日常工作,日常生活中,你表达的东西也会有一些目的,分享观点想让别人认同,或想说服别人等等各种情况,此时越是有话语权的,就会越有影响力。哪些对哪些错?分辨能力很重要的,不要被洗脑,被别人带偏,误导,更不要吸收一些偏激的,极端的言论和知识。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毛主席的“山沟里的马列主义”。毛主席选集的一些文章非常实用,毛主席思想是多么高大上的东西,但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如果认真学习的话,还很实用。像毛主席这样的,能把一些非常难懂的,很高深的理论,几句话能讲明白,是很厉害的。相反,有些人的理论说的很高大上,但听不懂,那是有问题的。

  有些概念是为了标新立异,有些概念也是为了哗众取宠,这些都要注意。

  所以,要打好基本功,形成系统思维、系统的方法论。根基打好,掌握系统的方法,充分吸收中华文化和智慧,这样的话才能经得起考验。

  另外,还建议或提醒,关于碎片化的知识。在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之前,建议要去学习系统的知识,系统的方法,形成系统的思维。如果一直在看碎片化的东西,没有系统,没有套路,都是点的,都是散的,这种不利于系统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可能说,一个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但是真能以不变应万变吗?能融会贯通吗?能举一反三吗?能适应各种打法吗?不一定!所以,碎片化的知识要注意,一定要有耐心,踏踏实实的打好基本功,学习系统化的知识,养成系统化思维,掌握系统的方法。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有很多概念,工具方法,包括质量管理,如果没有基本功,理论和实践,根本讲不出内涵和作用,更不知道怎么去用,怎么去实践,怎么用到实际工作中。但是有理论基础,有基本功,不能说很简单,最起码不难,而且说的头头是道。所以,强调基本功,系统的方法,学习系统的知识。耐得住寂寞,有一定的耐心,踏踏实实的,用几年时间把基础打好,把系统形成。

  “质量管理之行”公众号,就是在做理论方面的总结和提升。其实从开始的体系篇,过程方法篇,流程篇,包括基础工具,都是在为建立基本功,建立一些系统的方法,系统思维,包括总结一些比较细节的东西,其实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个方向积累,还有的是做一个深度,或是从全面性,完整性考虑去加一些东西。比如“IT流程与质量管理”(点击链接)这篇文章,说的是目前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必须要了解的,而且要有一定的见解和基础。

  当然也有一些细节,比如,很多人比较关注的质量协议是什么,怎么评审等类似的问题。还有些特别细小的,比如工程规范,设计变更,这些也会写,因为这些让很多人有些困惑,毕竟这些也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如果一个人具备系统的方法之后,也能整合起来,就能融会贯通,相反,什么东西都是散的。所以,公众号的文章,重点还在做这些总结。目前最基础的已经完成了,还要进阶。从体系篇第5部分已经开始逐步加深,这部分是一个过渡,说如何打破工具的束缚,如何认知和使用工具。体系篇第6部分从本质上讲解质量管理到底是什么,体系篇 第7部分(点击链接)是一个升华篇:即统一思想和行动。这些都是逐步进阶,包括把IPD的本质内涵,定位关联起来,用最基本的东西讲出来。像产品是体系的输出,所有活动都是直接间接和这个产品有关的,也是这些所有活动构成的体系集成。产品开发,也是和产品有关的东西集成起来,为什么集成呢?把影响产品的,该考虑的都考虑到了,才能做好产品。如果不考虑全面,不集成,如何能做好产品,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

  如果从某一视角或者某一角度去看,而不是融会贯通地去看,不是系统地去看,那么可能觉得IPD太高大上了,这些术语,概念太时髦了。时髦也好,理论太强也好,但是不一定能把它的作用发出来。所以,强调中国化,适合国情,让大家一听就懂,给群众服务,给人民服务,让人民去用,不是通过话语权搞信息和知识垄断,让别人看不懂,这就夹带私货了。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里有一篇关于“产品保证计划”(点击链接)的文章,是在解释APQP参考手册中的产品保证计划。这个概念一般都解释不清楚,甚至有的根本就不太了解。像产品保证计划这样的概念,要把这样的内容一一讲解清楚,就要涉及到很多质量管理的历史和一些基本东西。所以,现在强调基本功,强调系统。如果真正把系统思维养成了,把这些基本理论,原理,方法论掌握了,这些东西绝对是融会贯通的,自然就可以很通俗的表达出来,当然也可以用时髦的语言来表达。(但是又反问了,很简单能表达清楚,或者用现有的东西就能表达清楚,为什么要创造一个时髦的东西?为了让别人听不懂吗?让别人看不懂吗?)

第六章 职业提升的总结

  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就要考虑平台高度,职务高度,工资高度,未来发展的高度,宏观方面到一定高度,才有更大的话语权,更大的影响力,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还需要多规划,多思考,多看书,多学习;选好书,会看书,交有理想,有志向,有追求的朋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成就。平行价值,跟着刘邦混开国元勋,跟着毛主席一起奋斗那就是新中国的创建者,跟着任正非混现在都是顶级的轮值CEO,跟着长城汽车魏建军混的现在都是长城的一方大员。长城吉利扩张这么快,都从工程师变成了总经理了。

  从整体来说,职业提升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内力,一个外力。内力,自己提升、判断选择;外力,遇到老师、领导、朋友,同行帮忙。不管如何,还是要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多帮助别人,多分享东西,多积极一点,有付出总有回报,如果太封闭谁会去帮助你提升职业发展。

第七章从质量管理走向未来

  源于质量管理,但不局限于质量管理,就要样样都行,样样都通,样样都强,项目管理也很厉害,采购管理也很厉害,生产运作/运营也很厉害,多管齐下。融会贯通之后,一通百通。大公司,大平台,博士学位,师从名师,深入学术圈,更多的机会和人脉,个人圈子会更高更大,然后出几本儿书,再在学术上有一些建树,你就是大V,可能会开宗立派,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到那个时候,你可能想的不仅仅是钱,可能有更高的追求,更大的梦想,可能让更多人受益,让质量管理,企业管理这些知识更普及化,免费化,能帮助更多的公司发展,少走弯路。但是前提条件,要有平台、话语权和影响力。

  专业能力也很重要。有平台,有机会了还得靠专业能力,这是最基本的东西。如果平台好,名声大,又有话语权,有影响力,再有专业能力强,做到名副其实,才能真正创造价值,真正能帮助别人。

  当中国的某些人,没准就是咱们群里的人,有一天有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打破这种……知识和理论垄断,开创中国式管理,也能成为中国的大师,也能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思想,去汇集,去普及中国的质量界、中国的管理界。

  有的时候,不是中国的一些管理不行,只是一些媒体舆论,包括文化自信方面的一些局限和束缚,甚至打压,一些刻意的策划,导致了一些中国的优势的东西被暂时压制。但是一定能打破这个垄断,去树立中国自己的一些理论自信,不仅仅说治国理论,当然包括各方面的理论,还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有更大的梦想,有更大的志向和目标,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创造更大价值。愿望,目标和成就是相关联的。一个人不要觉总得已经不错了,看怎么去比,怎么去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你自己能影响多少人,能给多少人带来价值,也许你开始表达的东西可能有人不信,但过了多少年就信了,你就影响这些人。这些人又能影响更多的人,这些影响又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小富即安,或者自己觉得很了不起了,也注定创造不了更大的价值。

  所以说信愿行,自己必须要有这个愿望,有这个目标,有动力,才能创造这么多价值。如果小富即安,就已经被局限了。说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这些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人怎么才能有更大的价值,前提条件就是有多大的动力,有多大的目标。

  当然,选择的方向也不一定一样。走理论,走学术,最终还是看一个人影响多少人,为社会直接、间接的创造多少价值,帮助多少人。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但有些东西是无法去怀疑的,也不适合去怀疑。毛主席说建立新中国的时候,想去改变的时候,想让老百姓能吃上饱饭的时候,以他当时条件,谁去相信呢?谁敢相信呢?但是毛主席是有信心的,他相信自己,所以他成功了。

  如果不相信的话,觉得差太多了,可能没那么大动力,也就比较渺茫,那就是虚无缥缈。如果觉得这事可行,有信心,比较坚定,那一定能成。很多人的目标和建立新中国相比,那不简单的多了吗?!

  还要建立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领导力,甚至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境界。通过谈这些东西,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让每个人有更多的可能实现一些目标,通过分享和学习,直接、间接的帮助别人。

  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的文章,其实就是想借助这种方式分享更多的人。例如公众号里面“质量保证计划”一文,其定位就是,让一个人读完能真正理解,真正明白,就能做出质量保证计划,而不是什么事情,都去要资料。有些路需要自己去开拓,有些事情需要自己去探索。有的东西可能要到资料参考,而有的比较前瞻的是没有可参照的。

  我给自己也定了一个小目标,在公众号中已经表明了,就是要免费普及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这些东西普及了,振兴中国质量才有基础,要不然天天落在口头也不行。我也在积极努力,有时间就进行一些整理,当然也希望碰到一些人,能和我做一个配合,帮一个小忙,一起做些资料整理,这样的话整理出来的东西会更多。也不说自己多有名,能力有多强,即便是一个高中生,给小学生、幼儿园,给刚入门的人分享一些东西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原来,在喜马拉雅上搜APQP,但没有搜出几个来。这个质量工具也是有很多年了,没有人讲。不用怕别人学会,这些都是很基础的东西。这些东西如果都没有普及,如何谈中国质量振兴呢?

  不但有的公司有这种需求,找老师培训咨询,很多个人发展也有这种需求。所以,我对自己的小目标是很坚定的,最起码把眼前这些经常用到的工具和方法先讲出来。

  其实讲ISO9000的时候很犹豫,很多人很可能不理解,觉得没有用,但是我还是坚定信心开讲了。第一个系列课程就是ISO9000,因为里面有很多基础性的东西,学习ISO9001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对于学习其他外国翻译过来的书籍都是有帮助的。因为它有语言习惯和特点,如果没有ISO9001的基础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有ISO9000或ISO9001的基础,一直在这个语境和框架中,再去学习APQP、PPAP等工具,即使翻译的不太好,存在误差,也会很容易地理解它。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质量管理也是如此,所以叫质量管理之行(知行),知行合一。质量管理只是一种途径,是为了达到更高的高度,知行合一,形成系统,开启智慧,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道德高度,达到一定境界,在这方面还要去努力,去前进。

  希望每个人要唤起自己的梦想,有目标,有方向,有规划,有计划地提升自己,达到一定高度成就自己,当然也是成就别人,有能力才可以去帮助别人。

3年职场规划

3年职场规划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整合,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私募职场规划_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

财联社(北京,记者陈俊岭)讯,从宝马大客户经理到知名外企管派生,从久违谋面的基金经理到官至副司长的公务员……赶在又一年结束之前,又一

06-04

职场规划贴吧_职业规划范文

做好职业生涯,让您的人生充满快乐!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06-04

会计本科生初入职场规划_学会计专业初入职场

很多刚进入职场的会计新人都会有一个困惑,就是不知道怎么在会计职场上进阶,当然实现会计进阶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但是做到以下4点

06-04

美业个人职场规划_美业人的梦想规划

美业新人如何提高职场沟通能力,这对很多人美业职场人士来说,是提高自身人际关系的重要一步,在美业职场中,沟通就好比人的血脉,在生活中

06-04

前期部职场规划_后期职位工作规划

世界瞬息万变,职场风起云涌,职业生涯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化,固守成规和心无定所都不是可取的做法。因此,你必须要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自己

06-04

mba专业职场规划_MBA 职业规划

2022考研即将进入尾声,针对2023年考研学子,这篇全年备考流程攻略送给你们:一、确定报考意愿1、需要先了解MBA是什么,以及MBA和其他专

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