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潘星教育网资源平台!
潘星教育网>自学考试>自考试题>正文

自然辩证法考题和答案_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2-02-25 22:53:31作者:潘星教育网阅读量:90

  1 、 (单选题) 生产力反映的是:

  A.人和自然的关系

  B.自然界中物与物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知识。第二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生产力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A项正确。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

  2 、 (对错题) 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第二步,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决定认识,这是因为: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包含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途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一个事物,为的是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掌握了规律是为了指导实践,因此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因此,本题正确。

  拓展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是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3 、 (单选题)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一说法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第二步,鸡蛋一旦裂缝,就很容易坏掉,产生异味。而产生这种异味的东西却是苍蝇的食物,所以苍蝇就会被招引过来。因此,并不是苍蝇给鸡蛋造成的裂缝,而是鸡蛋先有的裂缝才出现了苍蝇。鸡蛋本身的裂缝是内因,苍蝇的存在是外因,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起着根本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B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者相互结合,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与题干无关。B项错误。C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事物的运动并不是外力推动的结果,而是其根本属性。说法错误且与题干无关。C项错误。D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D项错误。

  4 、 (对错题) 规律的存在和发展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第二步,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不会因为主观意识所转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本题正确。

  5 、 (单选题) 饭吃得太少会造成营养不良,吃得太饱则会造成肠胃消化不良。由此可知:

  A.应少吃多餐

  B.凡事要有“度”,“过”和“不及”都不好

  C.吃饭应谨慎,不要随心所欲

  D.吃饭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第二步,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或数量界限。坚持适度原则,即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划清界限,防止过犹不及。饭吃得太少会造成营养不良,吃得太饱则会造成肠胃消化不良,这告诉我们凡事要有“度”,“过”和“不及”都不好。B项符合题意,因此当选。ACD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因此,选择B选项。

  6 、 (单选题) 人在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会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

  A.时间是由人的主观感觉决定的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征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论知识。第二步,时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时间的绝对性是时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但人们关于时间的观念是可变的、发展的。题干论述表明了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从“光阴似箭”到“度日如年”,人的时间观念发生一定变化,但其实时间是一样的。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B项:时间是客观的,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不由人的主观感觉决定,也不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A项、B项错误。C项:时间具有一维性,即时光一去不复返,所以时间的具体特征性是不变的。C项错误。

  7 、 (单选题) 列宁指出,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与( )的关系。

  A.生产资料

  B.生产力水平

  C.生产工具

  D.劳动分工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知识。第二步,列宁指出:“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从本质上讲,阶级就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A项正确,当选。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阶级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形成。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

  8 、 (单选题) 《南州异物志》和《太平御览》对南海的记载中,唐宋时人们已在南沙群岛生活和生产,明清历代划归广东琼州司管辖,南海历来属于中国,材料反映:①文化产生于社会实践②文化相对的独立性③文化影响深远持久④史书典籍是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第二步,①项:对南海的文化记载反映了早期的中国人民就在南海生产、活动,在这些历史实践活动中产生了文化,并得以发展,说明文化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①项正确。③项: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早期对南海的文化记载深深影响了又一代中国人,南海隶属于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识。③项正确。④项: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古籍对南海的记载表明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④项正确。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②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同时社会意识也有相对独立性,比如,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等。文化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文化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本题中表述显示无论是古代文化还是现代的认知,南海都是我国的领土。因此,没有体现文化的相对独立性。②项错误。

  9 、 (单选题)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体现的哲理是:

  A.实践对真理的反作用

  B.量变最终引起质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第二步,“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看出在城镇发展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矛盾具有特殊性。所以,材料反映的哲学原理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实践对真理的反作用”说法错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A项错误。B项: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因此,与题干无关。B项不当选。D项:表述无误,但与题干无关,D项不当选。

  10 、 (对错题) 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论知识。第二步,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这体现了意识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的统一。因此,本题正确。

  11 、 (单选题) 不同的国家偏好不同的颜色,如阿拉伯喜欢绿色,中国红黄二色更受欢迎。每个时代也有不同的喜好,人类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森林色”又流行起来。这说明:

  A.意识是在选择的基础上作用的

  B.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C.对颜色的喜好取决于主体意识的满足

  D.人们价值判断受多种客观环境的影响

  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知识。第二步,题干中表述不同的国家偏好不同的颜色,如阿拉伯喜欢绿色,中国红黄二色更受欢迎,这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存在决定不同的社会意识。人类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森林色”又流行起来。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文化选择了不同的,体现了人们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受多种客观环境的影响,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意识是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的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不是在选择的基础上作用。A项错误。B项:题干中没有表述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B项错误。C项:人类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森林色”又流行起来。体现的是客观的现实情况对人们颜色的喜好起决定作用,而不是主体意识的满足对人们颜色的喜好起决定作用。C项错误。

  12 、 (多选题) 下列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有: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无产阶级领袖也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C.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微不足道

  D.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体

  正确答案:AB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知识。第二步,A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故A项正确,当选。B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领袖也属于人民群众,仍然要受到外在历史条件的限制。故B项正确,当选。D项: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主体。故D项正确,当选。因此,选择ABD选项。

  拓展

  C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每个人对历史的发展都会起到一定的能动作用,对历史的影响力大小虽不相同,但不能单纯的认为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微不足道。故C项错误,不当选。

  13 、 (单选题)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柚子、芒果之间的关系属于: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第二步,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又称为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水果是苹果、柚子、芒果的共性,而苹果、柚子、芒果则是水果的个性。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影响部分,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起决定作用。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并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对应,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变化。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形式积极促进内容的发展。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形式就会束缚、压抑和阻碍内容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4 、 (单选题) 《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2018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

  A.160周年

  B.170周年

  C.180周年

  D.200周年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第二步,《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201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回望《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的170年,人类社会见证了种种思潮的激荡,经历了无尽的风云变幻,始终不变的是对和平幸福美好的追求。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①马克思:1818年生,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1999年9月,马克思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2005年7月,马克思被评为“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1820年生,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其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

  复合题

  根据以下案例,回答1-2题。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15 、 (不定项) 该地区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

  A.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

  C.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

  正确答案:B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知识。第二步,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属于物质生产,是由该地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劳动创造的,说明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B项正确;该地人民群众由发展沙柳产业的物质生产进而推动当地经济向前发展,使得该地改变了落后面貌,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D项正确。因此,选择BD选项。

  拓展

  A项:物质资料的生产,即社会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不是人民群众。A项本身说法错误。C项:实践包括个人实践和社会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而不是实践。C项本身说法错误。

  16 、 (不定项) 农牧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

  A.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

  B.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

  C.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

  D.发挥自觉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正确答案:C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论知识。第二步,C项: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C项正确。D项: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发挥自觉能动性。D项正确。因此,选择CD选项。

  拓展

  A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A项错误。B项:尊重自然规律正确,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体现了农牧民在尊重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说法错误。B项错误。

  17 、 (单选题)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使时经过九江,游庐山时,写下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千古名句。从哲学角度看,“不识庐山真面目”与“只缘身在此山中”之间是一种:

  A.本质联系

  B.偶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可能联系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第二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由中”这首诗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由此可见,“只缘身在此由中”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本质联系是事物内部比较稳定深刻的必然联系。A项错误。B项:偶然联系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没有相关性的趋向。B项错误。D项:可能联系是指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联系。D项错误。

  18 、 (对错题) 真理永远是真理,谬误永远是谬误,二者不可能相互转化。(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第二步,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例如牛顿力学的使用范围是宏观尺度。如果研究天体运动,或者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物体的运动,牛顿力学可以使用。但如果到了分子尺度,牛顿力学就不完全适用了,此时如果还按照牛顿力学来研究分子,就是谬误。因此,本题错误。

  拓展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关系。它们是对立的,是指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对确定对象而言,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界限分明,不能混淆。否则,将陷入唯心主义相对论、诡辩论和不可知论。它们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各以对方为自己的存在前提。

  19 、 (单选题)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其中认识的客体是指:

  A.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

  B.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

  C.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D.自然界中的“自在之物”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第二步,在认识系统中,认识客体是与认识主体相对应的另一基本要素,在认识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的一方,是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也就是说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B项符合题意,当选。B项符合题意,当选。因此,选择B选项。

  20 、 (单选题) 以下各种观点中,正确地揭示了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是:

  A.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B.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C.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D.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第二步,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其中,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选项中“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揭示了事物间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即联系的客观性。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喜鹊报喜,乌鸦报丧”是人们常说的俗语,毫无科学依据,并未正确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A项错误。B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选自中国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比喻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问题关键。它体现的是发展,与题干表述内容无关。B项错误。C项:“冬去春来,夏尽秋至”,体现的是昼夜更替和四季交替都只是先行后续,是自然现象。与题干表述内容无关。C项错误。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整合,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湖南农大自考本英语考题_湖南农大自考官网

原标题: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新时代的关键抉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述评村道笔直绿树成荫

03-01

劳动法自考题各省一样吗_劳动法自考历年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下列情形中,用

03-01

郑州大学自主招生考题_郑州大学自主招生简章2020

本文试题包含以下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

03-01

现代汉语自考题_现代汉语自考题模拟3

汉字的性质也是汉字属于哪一种文字类型。一、世界对汉字性质的几种主流说法1.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在《基督教远征中国记》中以为

03-01

自考流体力学历年考题_流体力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序言本着服务于中国物理学者和物理专业研究生的宗旨,我们根据PRL摘要和引言对本期部分文章进行中文导读。由于水平有限,不免出现一

03-01

自然科学概论考题_关于自然科学的题及答案

|作者:陈伟孟1张玉峰2,†陈征3魏红祥4(1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3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4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