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潘星教育网资源平台!
潘星教育网>小学教育>小学课程>正文

小学课程加难_现在小学课程怎么这么难

更新时间:2022-05-28 08:11:47作者:潘星教育网阅读量:92

教学中长期被忽视的环节:根据趋利避害及其几种形式表明基础教育机械化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基础教育是每一个家庭和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也为我国的改革开放、高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被社会各方都置于放大镜下细细关注,其中显现的问题自然是多样而深刻。然而过多问题的显现与讨论,反而分散和降低了教育内外和社会各方对基础教育主要问题的关注力度。使人们难以从主要的问题出发,来分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最被人诟病的问题就是教育机械化的问题。机械化的问题也衍生出很多问题。而其中最主要的衍生问题就是很多学生在机械化的教育下,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学习动力不高。许多学生存在不注意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溜号、故意找借口生病、请假、以至厌学、逃学等诸多表现。机械化的教育使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排斥、逆反、甚至是对抗等情况,更极端是学生因机械化学习的压力过大而产生的自杀心理和行为。高强度的机械化教学也使教师和家长的身心承受巨大的压力。很多学生的学习状态,使教师和家长需要保持高度的监督、督促,甚至是逼迫的方式,才能得以维持。这也这使得教育者(学校、教师、家长)的很多付出都内耗其中。形成很大程度上的内卷。长期的机械化教育,也使一些人形成对学习成才过程的偏差认识。认为人的学习过程,就是克服和压制自身本性的一种异常的机械化、磨练心智的必然过程,形成一种对学习的某种宿命论的认识。男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对女学生比较来看,普遍明显较低。这是由于在面临身心不适应的状况下,男性比女性的排斥与对抗心态更强烈。心理学的一些疼痛耐久实验表明,女性比男性更能忍受身心的疼痛。也就是在不利和危险的环境中,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强的忍受心理。而男性在面对不利、困难和种种负面问题面前,具有更强的排斥和对抗心态。这种对抗心态虽然有积极的部分,但也有消极的情况。但是在对抗的程度上,男性要明显高于女性。而对这种单调和机械教学强烈的不适体验,让男学生更难以忍受,也具有更强的对抗、排斥心态。通俗的说,就是女孩子更听话而男孩子更不听话。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农村,男学生的退学率要明显高于女学生。教育机械化的衍生问题很多,也是社会的共识,因此不做过多展开。

  对于上述情况,主流的观点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高考的竞争压力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导致的。也有观点认为,这是教育的相关利益方为了维护自己的“蛋糕”,而缺少改革动力的一种结果。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也是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人的各种行为都是以趋利避害为初衷和本质目的的。学习是人的一种典型的行为与活动,学生学习行为的动力高低与否,也是遵循趋利避害的本能约束的。而从教学过程的情况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趋利避害而对应的环节却是被长期忽视,甚至是近乎缺失的。这是导致教师机械化的教而学生机械化的学的首要原因。由于此环节的忽略,才是导致教育机械化及诸多衍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根据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及其几种形式,表明其在教学中的对应环节应是剖析利害,也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的每个知识点,其对学生本身有利与高效避害的作用是需要具体表明的,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自己有益的作用,进而产生对相应知识的求得欲望与积极的习得动力。也使教育者(教师、家长)大幅减少监督和督促的教育压力。

  与现阶段学生学习状态反差极大的是,学生们在玩游戏中所表现的投入状态。学生们玩的各种游戏,绝大多数都不是教师、学校和家长教学的结果。但是学生却能够会玩很多的游戏,这说明学生玩的游戏,都是自学的结果。学生们会主动接触和尝试新的游戏,并且自己查找游戏攻略资料或与其他同学交流技艺,每局游戏后及时的总结、反思,不断的练习与提升游戏技能。学生们对游戏,是全身心的投入、专注、认真、持之以恒,不溜号、不磨蹭、不搞小动作、不找口渴上厕所等各种逃避游戏的借口。这种积极主动学习和全身心投入其中的状态,是令学校、老师和家长极其羡慕不已的。毋庸置疑,游戏带给学生的体验是鲜活而具体的。而在教学上,通过剖析利害环节使学生看到知识对自身有利一面,那学生们也会产生积极的自主学习动力和行为。

  教学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因此基础教育(以下简称教育)机械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环节。原有的教学主要体现两个环节,以下通过学校教学的过程具体表明。

  一.通过教学过程表明原有教学的两个主要环节

  典型的教学是学校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学生在学知识的教与学的同步过程。

  以学校教学为起点。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点是从教师端传递到学生端为过程的。而学生端是否接收到知识点,是以学生明白和理解相应的知识点为判定条件的。这也是教学的结果和目的。为了完成教学目的,在教师学生传递知识点的过程中,是以描述知识的涵义、概念、原理和相应的前因、结果的证明关系等内容为主要方式。也就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方式,是通过示明因果来完成的。而在教学延伸出的部分来看。如:通过课下的布置家庭作业、家长的家庭作业辅导、家长安排的课外辅导和补习班、包括学校的练习课、复习课、考前冲刺训练、测验、期中期末考试等环节,也就是通过强化训练的方式。以此来判断、保持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熟练解题及运用的程度。并在此环节以示明因果为辅助,及时的查漏补缺,始终保持和增强教学目的的成效。

  因此,从教学层面来看,示明因果强化训练是教学全过程的两个主要的方式,通过这两个方式及其的综合作用,最后完成和不断增强学生接收到知识点的教学目的。通过一个个微观教学单元的积累,最终完成基础教育阶段整体的教育目的。而学校教学,也影响着家庭教育中的教与学的活动。

  从上述教学的全过程来看,示明因果是引起学生感到单调和乏味的主要原因。“这个知识点的前因是这样的,结果也的确是这样的,可是我为什么要去学它呢?学会它到底有什么直接的用处呢?”有的时候老师越是把一个知识的难点解释的很清楚,这个疑问就越会怦然而出。“人为什么要学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呢?知识是从何处而来,又是向何处去的?”。相信每一个以学生的角色经历过基础教育的人,都有过如此的疑惑和问题。成年人在示明因果的方式下接受脱离实践情景的理论学习,也会有相应的感受而感到单调、枯燥。而对以标准化答案为衡量条件的流水线工厂、批量生产、灌输、死记硬背等的强化训练,则是让人感到强烈机械化的凸显表象。“既然是让学生学懂知识,那必然是要示明因果了!通过做题可以检验和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效果,那必然要大量的做题了!而考试可能要考的各种题型和重要考点,那对学生相应的解题思维也更是要重点训练了!”

  可见,从教学的全过程来看,教师传递给学生知识的两种方式的主要特征表现,是单调的示明因果机械的强化训练。这样看来,在单调的示明因果机械的强化训练中。机械的强化训练似乎是教学机械化的主要表象。

  二.从教学影响的对象来分析问题

  教学的过程表明,教学要影响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人,是人一系列学习行为的过程。反映的是人学习的本质目的、学习的对象与内容、学习的环境等各种学习的规律性的表现。

  从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过程来看。“”就是以学生学会知识为目的的行为过程“学”就是学生以学会知识为目的的行为过程。从结果来看,无论是教或是学的目的,都是以学生学会知识为目的的过程。

  正像物理学的研究目的所说的,“学习物理学更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认识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 认识了物质世界的规律,才能获得改造物质世界的高效方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了科学技术的规律,才能形成第一生产力。认识了人的生理结构和机能活动的规律,才能从疾病的根源上治愈患者。

  因此教学只能从其影响的对象,也就是以学生为出发点,来寻找人主动学习的规律。

  三.根据趋利避害及其几种形式表明人学习的本质目的

  3.1 趋利避害的出处

  对趋利避害最早的总结,出现于汉朝。汉·霍谞《奏记大将军梁商》:“至于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复均也”,这是个体在生活中通过经验总结出来的。在生物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中,都有对趋利避害各自理论上的解释。“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当然,也是人性的本能,这种本能是生物与生俱来的,也是生物不断向高级进化的保证。生物存在的两种充分的条件是:一、活着(求生);二、避免死亡(畏死)。趋利使生物习得更强的生存能力,避害使得个体的生命得到延续,进而保证了物种的延续,其中的优胜者在大自然的优胜劣汰中生存下来,并促使物种不断向高级进化。趋利避害就是趋向有利的一面,避开有害的一面,是人行为的最基本的出发点,趋利避害的行为源于人的求生与畏死的生存本能。”

  上述生物学和生理学都是从普遍生命的本能来解释趋利避害的。而心理学和生活中总结的也没有明确趋利避害也是人的规律。对于人来说,本能是可以被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予以强制逼迫对待的,可以被当成是“疾病”予以“治疗”的,是可以被矫枉过正的,也是可以被极端对待的。上述的行为也可以说是人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规律和定律却是不能违背的。上述并没有指出本能与规律的关联。

  3.2趋利避害也是人的行为方向和目的的基本规律

  人的各种行为都有相对应的目的。而人的各种行为方向的目的及方法,也都是从有利自身生存为基本条件指向对象的。各个科学理论,都有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其方法和目的都是指向对象的。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消费活动,也是指向对象的。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也是描述和解释对象的。因此,指向对象的各种行为的方向和目的的基本规律,才是解释人各种学习行为的统一方向及本质目的的基本条件。

  从物理力学上来看,将个体看成是一个有质量的质点,忽略个体局部的复杂和细微的动作后,来总结个体整体的活动过程及其对应的目的和结果。

  水的流动(运动)方向,是从高处向低处流动。科学的治水,以此规律为基本条件。电子的定向移动(运动)形成电流。电器时代直至今日的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此规律为基本条件。而人的行为方向和目的的基本规律也是趋利避害的。也就是人从对自身生存相对的不适应、不利、恶劣、有害等的对象和环境中,朝着对自身生存的适应、有利和优越的对象和环境为方向不断的行为及活动的。

  个体通过对造成身心不适、无益、不利、有害对象的排斥和规避,而同时对身心适应、有益、有利对象的维持与求得,来实现自身优越化的生活(生存活动)及发展的。发展是优越化的程度持续增加的一种量化表现。

  人的各种行为方向和目的的基本规律,也是趋利避害的各种表现。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组织、社会、民族、国家、还是人类的整体,其活动和发展的方向也都反映了趋利避害的基本规律。无论是人的天性、本性、本能,还是意识能动性,也都反映了害的本质。无论是人外显的行为方向和目的,还是心理内隐的“行为和目的”,也是趋利避害本质的各种外在及内在的表现,都遵循此规律的约束。个体的知觉、思维甚至意识。也是在接收到身体内外各种刺激的感觉信息后,以趋利避害为指令,根据刺激的感觉和相应刺激的对象,去剖析利害、分辨是非,并为自身活动的方向,提供相对清晰的目的、目标和高效的方法,使行为高效的求得或者是排斥相应的对象与环境。任意的个体、群体、社会等任意的活动,其在身心的方向、目的、目标及其指向的对象和环境,都是反映趋利避害基本规律的各种表现。与物理学的相关原理相比较,个体的行为(运动)也遵循趋利避害的定律约束。

  因此,趋利避害不仅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基本规律,人的各种具体的行为、活动方向、方法、目的、目标、对象,都可以通过趋利避害来分析其具体的利害诉求。

  3.3趋利避害的几种形式表现:

  在趋利避害中,其中利:反映的是对人的身心适应、健康有益、生活条件和物质财富有利、自主选择的有利、自我和社会实现价值有益的表现。而“害”与其相反,是对人的身心不适应,对健康、自主选择、自我实现价值、物质利益和社会实现价值不利和有负面影响的表现。

  3.3.1趋利的多选一的表现:

  在趋利避害中,当一个人面对多种有利而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程度最高的有利要素而规避程度较低的有利要素。例如:一名小学生在小升初的时候,由于成绩非常突出,很多初中学校都想招收,那么家长会帮他选择一所教学成绩最高的学校。一名大学毕业生选择几个公司的招聘邀约的时候,会选择认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公司。或者一名适龄的青年在被多名异性追求的情况下,也会选择认为最适合自己的一位。

  3.3.2避害的多选一的表现:

  对于多种有害而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会选择有害程度最低的要素,而规避有害程度高的条件。例如:在治网瘾学校中,如果学生不学习、不守学校规则,就要体罚。如果学生不接受体罚,甚至是对抗体罚。就会被强制电击“治疗”,接受身心更痛苦的惩罚。通过伤害加强,来迫使其被动选择对自己身心不适程度最低的因素。这与在古代的学堂中,如果学生顽皮不学习的话,老师就要拿戒尺打手板是同理。只是惩戒形式、工具和伤害程度不同而已。这种方法就是典型的伤害加强或者可以称为伤害唤醒增强的方式。迫使学生选择不适应程度相对较低的机械化学习的条件,来规避伤害更强的打手板、电击、或者被惩罚关禁闭、不许玩游戏、减少零用钱、棍棒、挨打、甚至对其心理的冷嘲热讽等等身心惩罚的方式。例如:用严刑不断增强的方法迫使俘虏说出情报等。

  3.3.3利弊交换的表现:

  用较大的有益回报预期、承诺和奖励回报,来使其接受相对不适应、不利要素的选择。如通过机械化的学习和考试获得好成绩,就奖励电脑、手机等。通过获得好成绩,会获得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回报的奖励预期和实际的奖赏回报。例如取得好成绩,自然会获得家长、老师、学校和周围同学的表扬、钦佩和更高程度的尊重等。例如:对俘虏许以高利厚禄来使其在心理上缴械投降,说出情报等情况。

  3.3.4无益即为不利:当一个人的行为过程和结果,让其不能感受到身心的有益回报时,那么他就会认为这种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无意义的,或者是投入的时间和回报是无效果的。这也是对自己身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是轻度的害,而害是高程度的不利。例如当学生在不了解知识点的原理对自身生活的有利和避害的作用时,就会对学习这样的知识本能的产生无意义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教师和家长的督促,那么学生是会排斥这种无意义的学习方式的。

  3.3.5趋利避害的低投入高回报的表现:

  人们对于利的投入,都希望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回报,使有利的回报程度最大化。而对于害,是希望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有害程度最小化或有害程度为零的效果。

  例如:假设一名学生投入在六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和强度相等的时候,一段时间考试后,这名学生在六门课程上的成绩,却是有高有低的。那么这时候,学生就会有意识甚至是无意识的,对成绩高的课程的学习投入更多,以从此门课程获得更高的分数。甚至对此课程高年级的知识内容也有学习的积极表现。而对分数低的其它课程,就会逐渐的减少投入。这是形成学生独有而区别于其他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表现的一个原因。这也是形成偏科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家长通常都是予以一定程度的“矫正”。对于这种情况应根据条件辩证对待。例如一些家长总是希望用指令和口号式的沟通方式来教育孩子,并希望沟通一次孩子就会明白照做。这当然是最“理想”的教育效果。

  3.3.6趋利避害的利他行为,当一个人将自己的趋利避害的本质目的建立在其他人的趋利避害之上。例如子女、亲人甚至是国家等。那么就会表现出积极的利他心理和行为。如希望子女、亲人、国家好,那么个人才会好,如公益活动、爱家、爱子女等行为表现。如子女、亲人、国家面临困境时,会个人承担更多的困境,而使亲人、国家承担少些等。如家长在家务上全部承担,让子女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省吃俭用出的钱来更多的满足子女更多的物质和学习需求等。

  3.3.7避害的自杀行为表现,当一名学生在长期高强度机械化学习中,感受到身心受到的巨大的不适应和伤害时,由于其本身对这种伤害条件的认识不足,导致学生排斥伤害要素的能力不足时,以致自己生命的时间越长而遭受的伤害程度越高的正比条件一旦形成。那么通过结束自己生命来规避这种伤害要素的想法就会产生。在自杀想法和正比的伤害程度持续作用的条件下,就会大概率出现自杀的行为。因此自杀是避害的一种典型的极端形式。

  3.4根据趋利避害表明人学习的本质目的

  因此从上述来看,根据人的行为方向和目的的基本规律,来解释人学习的本质目的,也就是人和普遍的学生学习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提高对自身生活有利弊作用的各种对象,及其现象、特征、形式、类别、规律等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认识,以形成和提高剖析利害和分辨是非的能力。进而不断形成和提高趋利避害的技能。以高效的实现自身生活的优越化和发展。由此而进一步细化为自身对亲人、朋友、群体、社会和国家及其自然界等的利弊和发展的统一。

  当人类社会还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发现锋利的石头(砾石)能够很容易割开自己的身体,在对石器这种物理特性最原始的认识下,进而认识到可以利用这种石头来对抗凶猛的动物天敌,也可以很方便的分割猎物和食物,也可以很方便的剥下兽皮来为自己做衣服等种种有利自身生存作用和功能后,于是开始有意识的获取和打磨类似的石器,以应对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凶猛动物的威胁提高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人类对早期旧石器的发明、制造和使用,被历史学和人类学定义为人类文明的开端。当人类逐渐的通过劳动,也就是以具体的种植、生产,而不是只靠采摘等天然供给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生活与发展问题时。逐渐的对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生存环境的现象、特征、形式、特点、方法、规律和性质等的认识,就成为了人类改造自然,以更好的利于自身生活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正像物理学的研究目的所说的,“学习物理学更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认识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以更好的为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发展谋福利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纺纱机和蒸汽机等工具的发明和改良,使发明者获得专利,并通过市场化运作、制造产品、获得利润的方式,推动当时的英国率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近现代的几次工业革命,都是通过新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使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使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使人们收入不断增加、使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因此才是第一生产力。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的认识超越了历史以往的经验认识、朴素的认识、历史唯心的认识、传统的认识等等的认识形式,成为人类社会引导自身发展的最高权重的认识形式以后,高速推动自身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科学理论中,从小到一个课题的研究到宏观的一个学科的研究,都必须要有其本身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而研究和认识的目的,就是解释其理论是对本学科理论积极的完善和修正,或是对相应的实践和应用领域的生产和生活,具有积极的效率促进、降低不利、减少成本投入等作用为具体表现的。

  探求真理与规律是科研工作者的首要工作,但是科研工作者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往往首先考量的是选题要涉及的成本投入及与成果可能的价值回报。成本投入高、课题资金申请难度高、研发周期长、而科研价值并不明确,甚至连是否有成果都不一定会出现的课题,是很少有人愿意去选择的。

  科学知识是从科研环节产生的,但是当科学知识传递到基础教育阶段的时候,教学只将知识的原理留下了,而知识的研究目的和作用,却被教学环节忽略掉了。这是学生们在学习知识时,产生为什么要学会这个知识?人为什么要学习等诸如此类问题的疑惑和机械学习无意义感的根本原因。在科研环节,一项科研课题如果研究目的和作用都解释不出的情况下,是没人去做的。同理,在教学环节,如果知识对学生本身的有利作用和效果都截然不知,学生们是很难有自发的习得动力和行为的。

  心理学的相关实验,也能表明学习目的、学习行为与趋利避害的因果关系。例如斯金纳箱。但是心理学相应实验所要验证的结论和目的,却是与其存在明显区别的。由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约束,心理学并没有根据相应的实验,直接提出学习行为、学习目的与趋利避害的因果关系的结论。

  四.根据人学习的本质目的解释教学机械化的对策

  根据个体学习的本质目的,只有具体表明知识点对学生生活中的有益和高效避害的作用,那么学生才会对相应的知识点,产生直接的求得欲望和学习的行为。

  学生在不了解知识对自己有利或高效避害的直接作用而机械的学习时,也就体会不到学习知识对自身趋利避害的积极作用。那么学生对机械的学习知识,身心自然会感到机械和不利,也自然会本能的产生规避和对抗等排斥这种机械学习的表现。

  因此,在教学中,要增加和强化剖析利害的环节,也就是从知识对学生切身的有益回报和高效避害的生活实践情景出发。使学生们学习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学习的本质目的相统一,使学生直接对知识本身产生有益唤醒和积极的求得动力。这个环节也就是对知识点的实效表达的环节。

  4.1在教学中知识对学生有益的两种表现

  在教学中,这种对学生的有益,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明知识点对学生自身日常生活中有益的作用表现,使学生通过自身熟悉的日常生活,理解知识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二、是具体表明知识点对于解决自身日常生活的各种不利的表现,理解知识对自己避害的积极作用。通过上述正反两个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相应知识点对提高自身趋利避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的积极作用。

  4.2教学要从学生本身日常生活的实践中找到对其的实效

  知识和规律最先是从实践中发现并高效的应用于实践的。科学技术也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最后检验其实效的。科学研究的理论也是要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实际的可见效益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才能直接体现利弊的效益表现。因此,判断实效与否的条件,就是有利和高效避害的具体效果为表现的。因此,将知识通过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中实效的表现出来,才能使学生最容易理解,习得此知识点的实效作用。

  一些实践情景,由于没有表明实践效益对学生本身的利弊关系,因此也就很难使学生有实效意义的体会。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都是儿童到少年阶段,他们对职业、好工作、社会地位等的理解由于存在相当的距离。因此,对于时间上较远的概括很难直接理解。而成年人只按照自己的理解,就假定为他们也能够理解,这就是经验化的对待了。

  对处于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只对身边鲜活、具体、生动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语言”是鲜活、具体的。而对成年人抽象概括的语言却是很难理解。一个小孩子要先吃菠菜、油菜、生菜、芹菜等,一段时期之后,当在小学学习蔬菜这个词的时候,才会很容易理解其涵义。虽然现阶段的小、初等课本上可以做到具体、鲜活,例如小学数学课本上的十以内的加减法,课本上都用动植物和水果等图例作为计算题型。但是其只做到了具体,而没有表达出其对学生在生活中的有益作用。

  因此从学生本身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各种实效素材,设计成知识点与学生有利弊关系的练习题。通过各种练习题,做到学生本身的生活与题型情景的实效统一,这样才会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识点对自身生活的有益影响。由具体实效情景的思维锻炼,再逐渐过渡抽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与实效思维的统一。使学生们始终在实效思维的基础上来理解抽象思维对其的积极作用。

  很多老师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具体化,具体描述,不要命令、指令和口号式的。人不是机器与电脑,输入一个命令就会瞬间得到答复。家长要让子女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一定要说的具体,具体。但是还是与学习的本质差了一步之遥。也就是对子女说的具体与否的判断条件,一定是要具体到子女能够亲身感受到利弊结果的程度。使子女形成对其的有益和避免不利的感觉预期,进而产生对趋利避害方法的求得欲与行为。这样子女才会明白,去做什么和不去做什么对自己本身的实效意义,也才会真正理解家长的苦心。例如在生活中,很多家长会说一些让孩子恐惧的故事,来吓住小孩去做或者不要去做某事。但是这种方式,如果过度表达,容易使孩子形成心理阴影,因此应遵循适度的方式与原则。因此,教育者理解的实效,但却未必是学生能够理解的实效,教育者能够切身感到的实效,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却未必会亲身感受到。其是无法被取代的。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也会对学生说,要背题,就要理解着背,理解了就容易记住了。原理明白了,也就容易记忆了。还是与本质差了一步之遥。只理解知识的原理,更要理解知识的应用实效。做到知识原理和实效的统一。这样才会加深学生的记忆。心理学对人的记忆实验和研究表明,人对于机械、抽象概念记忆的牢固程度,会在短时间内有快速衰减。而对动手操作和实效意义的记忆情况下,其牢固程度则衰减较慢。很多老师和家长在孩子课下做练习题和回家做作业的时候,会明显发现孩子在课上就像根本没听课一样。其实并不是孩子没听课,而是课上听完后,由于没有利弊的实效关系,因此下课就根本没有回忆和加深印象的行为,所以很快忘记的缘故。也就是老师和家长通常说的,根本就“没往脑子里进”。因此实效教学,会一定程度的提高和保持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机械化的死记硬背,无疑会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时间及强度的损耗,提高学生对其的排斥程度。因此,对于知识不仅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要知其利害然、实效然。这也表明,人的记忆也具有趋利避害的效应,对于对自身利弊程度高的要素,记忆程度就高,记忆的牢固程度也高,不容易忘记。

  在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或科学思维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生活情景中的实效问题,来锻炼学生思考解决实效问题的思维和方法,然后再将书本中的知识点引入到实效问题中去,来表现知识原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课本中的科学知识,对指导和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作用。

  因此,教学实效与否的条件,就是教学中的剖析利害环节。就是要将知识与学生生活等的实践情景相统一。也就是知识点一定要通过与实效情景严谨的一一对应,实践情景、实效练习题、应用题与实效教学彼此是对应统一的。

  4.3实效教学与寓教于乐

  寓教于是实效教学典型的形式。古往今来,寓教于乐一直是教育者强调的理想的教育方式。能够乐在其中的学,自然是身心有所满足和收获,这是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学习的条件。而学生能够积极的乐在其中的学,那么教育者也自然会将主要精力用在答疑解惑,而不是时刻监督和督促学生的学习专注程度。

  4.4再解释单调的示明因果和机械的强化训练

  从上述来看,在教学中,由于脱离实效环节而孤立的示明因果,使学生不了解知识对自己切身实效的体验和学习的本质目的。是导致学生产生单调体验的直接原因。因此单调的示明因果也是一种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机械化的表现。而机械的强化训练,因为在现阶段教学中,训练的各种标准答案和题型,在实效情景下是很难重合统一的。因此,诸如计算游泳池里的水进出量和火车相向而行的时间来计算火车的长度等接近实践环境的“应用题”来看,也是机械的截取实践情景中的一部分。只是靠经验而设计出的各种机械化的练习题。其没有表明对学生自身完整的实践情景和实效的效果,那在解题过程中,也自然感觉毫无实效体验。由于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知识点与实效情景严谨的一一对应,因此学生们很难通过教学获得对知识点的实效理解。

  因此,孤立于实效情景的单调的示明因果和机械的强化训练。只要加上剖析利害的环节,也就使其得以实效化。示明因果、剖析利害和后续的增强锻炼,是实效教学全过程的三个必需要素。而一些知识和课程,由于与实效的关联程度很强,所以会使学生们对其的兴趣和注意力较大、学习过程主动,学习效果很好。如故事性强的历史课,美术课、动手和操作性强的课程等。

  五.实效化教学在不同课程中的具体实施与应用

  由于作者局限,对各个课程自难做到一一了解。因此,以下也是供以参考。

  5.1根据人学习的本质目的,实效教学在不同课程中,有以下表现:

  5.1.1由于数学是最为抽象、量化的课程,因此先以数学教学为例。

  例如:算术的教学:当老师在讲完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可以举以下这几个应用情景。

  以算术题为例:假设你(小学生)喜欢吃苹果,周一的时候,爸爸下班后给你买了2个苹果,而妈妈在不知道爸爸已经买了苹果的情况下,在下班后也给你买了两个苹果。那么你一共有几个苹果了?如果你晚上只想吃1个苹果,那么你第2天可以有几个苹果吃?如果你一天只吃1个苹果,那么可以吃几天?爸爸妈妈只需要在几天之后或者周几的时候再买苹果就好?

  例如:计数的重要,老师可以对学生(小学生)说,你们如果有8件玩具,可是第二天只找到5件玩具,那么你们还有几件玩具找不到了?“因此在家要学会用计数来统计自己的玩具。”

  例如:老师对学生(小学生)说,假如你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你五个人住。第二天要下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你第二天都要出门,可是家里只有三把雨伞,那么就会有几个人第二天出门会没有雨伞,没有雨伞出门的话会不会被雨浇?如果今天要是去买的话,要买几把雨伞够用呢?

  例如:“父母要给你买一部1200元的手机,假如你的父母每天工作劳动获得的工资收入是200元,问需要几天父母才会给自己买到手机?父母需要做多少天的活儿,收入可以够买这部手机给你?”(在类似的算术应用题中,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来了解用钱买东西,和金钱是怎样来的题目上,引导学生了解花销的钱是通过劳动、工作赚来的认识。)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

  例如:圆面积的教学:当老师在讲完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后。为了给学生产生学习此公式的兴趣。可以举以下这个应用情景。

  “你和同学一起去一家匹萨饼店吃饭。你点了一个12寸的匹萨饼。过了一会服务员过了对你俩说,12寸的匹萨饼没有了,但是有4寸的和8寸的披萨饼。问可不可以用一个4寸的和一个8寸的披萨饼换你们点的12寸的披萨饼?” (老师可以同时问各位同学,是否同意这种交换,看看有多少同学会同意交换)从生活经验化的判断来看,这种交换似乎并没什么不妥。

  命题:通过用圆的面积来计算这种交换的合理性。

  圆的面积的公式是 ,r为半径,其中的4、8、12寸为直径。

  那么12寸的披萨饼的面积=3.14*(6*6)=113.04寸

  8寸的匹萨饼的面积=3.14*(4*4)=50.24寸

  4寸的匹萨饼的面积=3.14*(2*2)=12.56寸

  8寸+4寸的面积=50.24+12.56=62.8寸

  其面积差12寸面积-(8+4寸面积)113.04-62.56=50.48寸

  可见8寸和4寸的面积加在一起粗略的算一下,大概只是12寸匹萨饼面积一半多一些。看来,紧靠一般的生活经验是不能判断出这种问题的合理之处。

  “可见这种交换,会使你俩损失将近一半面积的披萨饼。”

  甚至计算4寸和6寸的面积之和也是小于8寸披萨饼的面积的。

  顺着这个例子,也可以进一步带着学生作总结。

  比如老师可以进一步的总结给学生们:“看来如果不会做好圆面积的计算和应用。那么你们就会被自己的生活经验欺骗”。但是这样的推理,会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形成人都是骗人的、是为恶的看法和观点。这不符合个体学对人善恶的理论解释,因此不能一概而论的将人都是骗人的错误结论渗透给学生。在教学中一定以社会认可的合理为前提。

  那么老师可以总结:“因为你们当中刚才也有很多同学都同意这种交换,那这个服务员本身也将这个问题经验化了,所以也觉得这样换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在生活中,如果不能将知识学会和掌握,并且不会应用到生活中来判断问题。自己的合理权益就会受到损害。所以一定要学会圆的面积的计算和应用”。“科学的认识是高于生活经验的认识的”。

  老师还可以更进一步的总结:“同学们你们看,如果不学会知识,不会用知识,那么你就会由于没有掌握好相应的知识及应用而无法维护自己的合理权益。所以学习首先不是为了家长、不是为了其他人,而首先是为了你们自己更好的生活。如果学不好,那么你们首先对不起的不是父母和老师,而是自己。”

  例如在生活的经济活动中,计算银行的利息、过度借贷中的数学表达,其涉及到分数、小数、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等计算的方法和公式。在食品营养中,根据不同的食材来计算相同营养的含量、身体吸收的比例及其营养的单位换算等数学题。例如根据算术和代数等,来计算学生自己受到细菌感染后,在一定时间内的繁殖总量和速度计算等的应用题。

  5.1.2例如几何课。在网上视频中,有一些家装的视频,就有用到几何的点线的关系,来切割不规则地板块等材料的方法。包括农村不规则土地的面积计算及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等的应用。例如抛物线来计算炮弹的落下位置、为什么侦查兵要到敌方的阵地位置进行侦查测量并引导己方炮兵精准的将炮弹打击到敌方阵地上?其中涉及到的几何学、力学的计算。例如利用自然条件,如阳光等和几何的原理来测距离等应用。

  5.1.3在化学课中,元素周期表中的各个要素和化合物、单质、混合物等,可对应一些食物的营养。如水、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包括医疗的吸氧等生活情景。

  5.1.4例如语文课,其情景教学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课文为目的的。将文章尽可能的情景化,使学生在比较具体的情境中来感受文字和文章的美感和韵味。从语言的功能来看,其是听、说、读、写四个要素。在生活中,“说”比“读”和“写”甚至更重要一些。“说”比“读”更通俗和趣味,更锻炼人的幽默、风趣、外向、与人积极交流的性格习惯。“说”比“写”更锻炼人的思维应变的能力。如何通过“说”来使学生们懂得语文的字、词、句对说的重要,提高在生活中与人交流的实效表现,也是语文教学应重点考量的地方。通过基础教育阶段设置辩论的课程和教学与训练课,可以很好实现口语描述的锻炼。通过辩论不是以主题的辩赢为目的,而是为了在辩论过程中,考量口语描述的准确和流畅,甚至是幽默和外在气质等的效果。在“说”中,可以锻炼学生听的明白、听清重点和表述清晰、完整的能力。可以在开学和期末,每位同学都要单独做报告和总结性的发言等来锻炼。通过“说”让学生认识到字、词、句、段、节、章、文等对生活的作用,其效果是非常直观的。

  5.1.5例如地理课,教学中可以将知识点与学生自己家乡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统一起来。通过家乡地理气候等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来了解地理知识的实效作用。例如为什么自己的家乡在初春的时候会有回南天,会有梅雨季,会夏季很少雨、干旱等。

  5.1.6在生物课中的生理课部分,教学可以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对应起来,引导学生进入到对生理知识的认识。例如人为什么会感冒,为什么感冒容易引起发烧,什么是病毒,什么是细菌。为什么打针吃药要有一个疗程,不达到疗程会有怎样的副作用,超过疗程会有怎样,为什么人对抗生素会有抗药性,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检测化验是怎样的?身体不舒服了该如何去医院挂号看病?在什么情况下应去医院?什么情况需要去离家近的社区医院?什么情况应该去大医院?一些常见的血液化验的各种指标如何解读?为什么身体被割伤了会流血?血液的的作用是什么?在身体中是怎样运行的、为什么伤口会感染?为什么感染后会化脓?肌肉组织和骨骼是怎样的?在有外伤的时候应该怎样紧急处理?在炎热的夏天为什么人会中暑?中暑有哪些表现?为什么会被晒爆皮?为什么寒冷的冬天会被冻伤,冻伤如何简单的处理?为什么成年人有些人身板很直,看起来就会很精神,很有外在的气质?有些人会含胸驼背看着就会很“不帅”,在成长期的骨骼生长的特征是怎样的?当将烟吸入肺中的具体表现过程是怎样的?长期吸烟的肺是怎样的?吸烟引起的生理问题是怎样的?饮酒对于肝部的代谢是怎样影响的?长期过量饮酒对身体有怎样的不良影响等等等等?通过生活中身体的健康等问题引入到生理的机制表现和规律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照顾、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培养学生形成对生理知识的认识和兴趣。

  在动物课的部分,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的生长、活动特点、饲养等的了解,引入到动物学的理论中,并通过理论来形成动物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有益的及负面的表现、基本的应对方法等的认识。畜牧养殖中的常见问题、经济问题。动物饲养对个体和社会的作用等问题,引导学生对动物及动物科学的认识。

  在植物课的部分,可以根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为代表来学习,如在乡村生活的学生对农作物的认识更方便和直观。从自身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引入到植物科学,再将植物科学的原理引入到常见的植物的播种、生长等,反映植物科学对农业和人们生活实践等各个方面的具体作用。

  5.1.7例如美术、音乐、唱歌、舞蹈、表演课等艺术课,可以通过对形式美的体验来引导学生对相应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形式美是指的是看着好看、听得好听、闻着好闻、吃着美味、触摸的舒适等等满足感、愉悦感的体验。这就是生活中最直白和简单把握的美感。例如学乐器,为了激发学生的弹奏欲,可以先让学生多听好听的乐曲,使其产生弹奏的冲动,再引导学生来学习弹奏好听、悦耳的乐曲部分。在舞蹈课上,可以教学生们先跳一些简单而好看的舞蹈等。作者听一位友人提到的情况。他带着5、6岁的孩子去看舞蹈公开课,看看孩子是否有兴趣学舞蹈,结果在那堂课上,有老师带着学生练习劈腿和压腿的内容。朋友说孩子看着学生压腿时痛苦和难忍的表情后就表示不要学了。作者也曾经亲自问过一个5周岁左右的小女孩,她说不喜欢上舞蹈课的原因是压腿、很疼、不舒服。小孩子初学舞蹈就以专业化的要求来对待,最初的体验自然是难忍、不适和疼痛。那么身心排斥这种“舞蹈课”也就显得很自然了。这明显体现了由于身心不适而排斥这种学习方式的原因。

  形式美是可以直接引起个体的一种舒适、满足的心理体验。形式美与人的感觉是存在因果关系的,根据形式美感的心理规律及其方法和规则,来优化自己外在的各种美感,例如穿着上的得体、简洁、颜色搭配和能提升外在气质的衣饰搭配等,静态身形和动态身姿的协调和锻炼,发型的设计;口语描述的节奏和语气、语音的高低、语调的优化等;甚至化妆和整容的规则和方法等等。在生活中家长也会发现,当电视里面放一个很好听很动感的歌曲和音乐后,自己的小孩子会不自觉的跟着音乐舞动起来,因此音乐、跳舞、美术等艺术课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首先感觉到形式美的体验和感受。来提升学生对艺术课的兴趣是很有效果的一个条件。

  好的艺术表现,一定是先以形式美来吸引人们的注意的,这样人们才会愿意花多一些时间来欣赏。而在欣赏的时间里,才会有时间感受到画作、歌曲、舞蹈和音乐等的内涵和寓意。这种方法同样适用吸引孩子对艺术课的尝试欲和学习兴趣。

  5.2实效应用题选材的几个条件

  5.2.1在应用题上应大量使用第一人称,也就是将学生本身置入到应用题的环境中,并要运用假设。

  上述数学的题例中,就是将学生置于反映自身日常生活的实效题型的情景中,其利害的关系就更为明显,也更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数学在自身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作用。同时这种应用题还可以继续的展开,带动学生们一起讨论其中涉及的伦理、责任及义务等的问题。也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意识的培养。

  5.2.2学习知识对社会的有利和避害的促进作用。随着知识的深入,例如初、高中阶段,很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不太适用。往往都是社会的某个行业的具体领域内才会经常用到,因此应通过对相应职业领域内,对其知识点的具体应用情况作为题型,表明相应的知识原理对社会某一分工领域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物理的位移的概念和理论时往往比较抽象,而在相应的应用领域中有一个具体作用。是将位移用来测量机器或轴承之间稳定运转的方法。如果有零件损坏,无法按照原有的位移来运动,那么通过测量位移的方法,就可以很好的检查出有问题的零件。通过相应产业分工中的具体应用表现,使学生们看到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具体作用。因此一些实效的题目,是必须从相应社会产业的具体应用场景中来获取的。

  5.2.3用历史的方法,当某些知识被发现及应用的历史背景作为题材。例如面积和平面几何的认识,就是在早期的丈量土地和测量两个较远的物体之间的距离等的实践环境中研究出来的,这时候可以将具体的应用过程一步一步清晰的表达。使学生们了解到相应原理的发现,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具体的促进作用。

  5.3实效应用题设计的几个情况及原则

  在教学中的知识点及其实效题型的设计是统一和对应的,存在以下一些情况及原则:

  5.3.1教学中的实效应用例题是需要设计与开发的,这种例题是没有公式可以直接推理出来的,是在题型设计之前,需要搜集资料进行分析的。这样才能使知识原理与其实践应用的相应场景做到对应和统一。但是一旦对于一个知识点的实效例题设计好之后,那么这个例题就可以一直用在此知识点的教学中。从上述数学课计算圆的面积的实效应用题表明,对于应用题的设计,会出现学生对人的认识存在误导的情况,这种情况在设计中也是要避免的。

  因此根据这一点,应设计和开发K12教育阶段的实效题库。根据K12教育阶段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实效应用题型的开发与设计。这样各个阶段的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只需要从题库中抽出对应的应用题,根据实际情况稍作调整即可。会大大减轻老师们的工作负担。

  5.3.2不能对多个知识点总是反复应用同一种场景及题型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习惯于用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或者是解决复杂的问题,在没有简单的方法的前提下,才去用比较复杂的方法。

  例如总是用不同的数学计算方法和原理,来解释同样的实效情景的问题时。这就会使学生产生既然简单的计算公式可以解决问题,那么干嘛还学习复杂的数学公式来解决同样的问题?这就会使其对学习更复杂的计算方法产生无实效的体验。也就是看不到学会复杂的数学公式不可替代的具体作用。这不符合个体少投入高回报的条件。

  5.3.3教学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实效应用题应遵循点对点的原则,也就是一个知识点,最少讲解一个实效情景的应用表现。这是教学中的最小要求。而较好的效果应从利弊两个方面的应用情景来讲解,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通过教学延伸出的强化训练,多做实效题型,来认识到举一反三和举一反多的规律。

  通过上述实效教学的应用来看,在现阶段原有教学机制不做较大调整的情况下,对各种实效应用题的开发和设计,就可以一定程度的降低教学的单调和机械化程度。而教师和家长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实效情景置入知识点的教学中,相信也会有直接的效果。而上述也一定程度表明,基础教育的课程是需要做相应调整的。实效教学的有效实施,不仅会使教学机械化及其衍生问题逐步改善。也会衍生出很多积极的情况,值得拭目以待。

  5.4实效题库

实效题库和实效题应用题对应的是实效教学。有了实效题库,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的知识点,检索到各种相应的实效应用题。可以根据实效应用题,预先做好对应的教案和教学设计,尤其是在教学设计中,也要增设剖析利害的部分。也就使教学过程得以实效化的展开。根据实效题库,也可以使家庭作业、复习课、甚至是期中期末考试、小升初、中高考的考题得以实效化转变。因此,实效题库的完善与否,决定了教学朝着实效化转变的成效,是教学得以实效化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和工具。

  5.5实效教学对考试的积极作用

  实效教学重要的作用,就是小升初、中考甚至是高考的各种考题题型的机械化表现,也不再是束缚基础教育机械化问题固化的一个衍生原因。考试是测验成绩和选才的必然环节,而其存在的问题,也是由于对各种考试题型的机械化表达造成的。因此考试的各种考题实效化的设计,就可以约束教育的各个教学单元,积极的朝着实效化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实效化锻炼转变。

  5.6实效教学应特别注意的一点

  随着实效教学的逐步实施,学生们对实效学习的投入,也容易出现象玩游戏一样的过载投入的情况,甚至出现投入过度产生的“学习瘾”。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还处于身体的发育和成长阶段,因此需要以生理的健康为条件,及时的予以关注。而不要用戒“网瘾”的治疗方法来治疗学生的“学习瘾”。这种“学习瘾”其实在班级名次排头部的少数学生中,也突出存在。因此应予以提前预防。

  “网瘾”同过度饮食、“购物狂”、过度借贷消费、酒瘾、吃肉瘾、过度整容、化妆等等相类似。都是从消费产品和服务中对自身的极大的舒适、愉悦的刺激体验,而产生消费和投入的过载表现。而现阶段的学生如果有学习瘾,由于是在机械化问题一定的条件下,学生对知识本身是较难产生直接兴趣的情况下形成的。而假设少数学生对机械化的学习形式产生了过载表现,那么学生心理会是怎样的状况。在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现阶段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甚至是高中阶段,学生处于生理成长期阶段,过载的学习强度和时间,包括心理长期的处于机械化学习的影响下的情况,包括学习瘾及其与“空心病”的关系等,其应是更值得被关注的课题。

  综上来看,根据趋利避害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如果只偏重于知识原理的解释,而忽视甚至是忽略剖析利害的环节,是教学机械化问题的源头。这也造成教育者填鸭式的教学,而学生则被动机械的接受。也进一步导致教育者(学校、教师、家长)与学生趋利避害的本能和规律的持久对抗上来。由此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内卷。而在教学中明确和增设剖析利害的环节是解决教学机械化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整合,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2021年上海小学课程表_《上海市中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

导语昨天第一天开学!家长们在开心之余还带着点对娃的担心,好奇他们在学校会做什么,能不能适应校园生活。学海君这就给家长们汇报一下

07-22

2021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内容_数学课程标准2021版小学

来源:微言教育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来了4月2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情况。跟

07-22

上海中小学2021课程计划_上海市中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

说起英语,相信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话想说吧。比如说我吧,初一的时候才开始学习,照着书写没有问题,比汉字好写多了,可是读就犯难了,舌头打

07-22

上海小学2021课程计划_2021上海小学课程表

近日一则消息在自媒体上广泛传播↓↓↓教育部最新通知:体育将取代英语成为主科,今年9月开始实施,此后‘语数英’将改为‘语数体’。

07-22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_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关系

小学美术《调配复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复色的概念掌握调配复色的方法;过程与方话:通过观累、讨论、分析。学会运用复色调配

07-2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原文_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修订版的大致变化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