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潘星教育网资源平台!
潘星教育网>自学考试>自考资讯>正文

洛川县自考网上报名_洛阳市自考

更新时间:2022-07-13 18:28:21作者:潘星教育网阅读量:62

洛川县自考网上报名

留在黄土地上的脚印

  ——记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富平县老庙镇农技站原站长田张厚的模范事迹

  2010年9月,在收获和播种季节,年过花甲的田张厚,因退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他热爱的农技工作岗位。他留在黄土地上的脚印,印证着党的富民政策的光辉,印证着农民丰收的喜悦,印证着他辉煌的人生。时间没有冲淡农民对田张厚的赞誉,至今一提到他,农民总是赞不绝口。这是因为他:

  ——35年扎根乡镇农技站,长期工作在乡村,却先后9次荣获全国奖,2009年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一个仅有高小文化的农民,却成了具有农学本科学历,农业研究员职称的陕西省农业专家服务团专家(渭南市六人之一);

  ——在一个乡镇农技站所做的工作,却影响了渭北旱塬、陕西省乃至全国整个黄土高原的科技进步;

  ——没有豪言壮语,却成就了当地百姓的富裕梦,老庙镇人均收入十余年增长23倍之多,农民群众誉他为“科技财神”;

  ——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成了陕西上万名县、乡农技人员中唯一当选中共陕西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省十一届三中全会六名特邀农业专家之一;

  他的一生,简直就是一个传奇!

洛川县自考网上报名

洛川县自考网上报名

(一)

  1977年,田张厚因搞沼气成功,被调到大队科研站。为了尽快适应和搞好工作,坚持利用饭前饭后田间休息及晚上的时间,刻苦自学《中国农技推广》等多种农科杂志,一字一句吸取知识,收获很大。尤其是农业科技试验更让其大开眼界,例如:小麦品比试验中,同一年度,同样管理,不同品种长相产量不同;同一个良种,在不同年度产量差异等,这些现象,是他这个起初接触农科试验的农民既好奇又神秘,随即入痴入迷。但只有高小文化的他,深深感到自己农科知识的缺乏。1979-1980年县农牧局在县农场、县党校两次1个月短训和1978年县“五七”大学农技班6个月培训,他如鱼得水,天天不午休,夜夜到12点,自编千余道自问自答题。在三次结业考试中连续3次获全县第一名。1981-1984年参加中央农广校学习,三年作学习笔记32万多字。毕业后农业部授予“全国科技兴农,农广校学用结合标兵”称号。1987年,富平报以《奋斗者》为题连续报道三次。为了适应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发展生产多样化的要求,1999年参加“农业部北方果树丰收计划培训班”,2000年参加“全国农业推广机制改革培训班”,2002年参加洛川“陕西省推广苹果四大技术骨干培训会”,2000年、2003年、2007年、2010年四次参加市管科技拔尖人才培训班。2001年,已经51岁的他,参加了成人自考学习,2004年获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文凭。通过学习,增长了专业技术知识,提高了科技理论水平,为更好的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1993年、1997年、2011年分别获得农艺师、高级农艺师、农业研究员职称。1993年、1997年连续两次被富平县委、县政府授予 “科技拔尖人才”。2000年、2003年、2006年、2010年被渭南市委、市政府授予第三、四、五、六届“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成为渭南市数万名科技人员中唯一连续四届获此荣誉的人。

  田张厚坚持刻苦钻研业务,深入调查研究,立足当时当地“三农”和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着眼发展,解决问题,不断理论创新。1998年10月,他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推广“量水栽培技术”提高降水产出率》一文,在“全国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做了发言交流(全国市、县、乡农技推广体系人员中唯一者),受到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卢良恕等多位院士的一致好评。时任省农业厅厅长的史志诚教授拍着他的肩膀说:“老田,你今天的发言,为咱陕西争了光!”近20年来,他先后在全国重点科技期刊上发表了16篇论文,例如:2008年3月,在《陕西农业科学》第二期发表《农村庭院葡萄、巷道柿树美化增收模式研究与示范》;2005年12月《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四期《农技站加协会模式 促进科技入户 促进农民增收浅谈》等等。其中,2006年11月在《中国农技推广》增刊发表的《同一个县,“两种体制,两种效果”浅析》一文,调查总结富平县农技体系两种体制下形成的三大问题后,对县、市乃至省、国家农业推广改革和发展提出了4点建议,该论文获得“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改革与发展征文”优秀论文三等奖。2009年11月《践行农业科技与人才开发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重要作用的思考》,获“陕西省农业科技与人才开发论坛”论文三等奖。2007年6月在《西北园艺》果树版第三期发表的《尹家村的庭院经济模式》一文,获“渭南市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及学术成果一等奖”。

  田张厚曾是富平县五、六、七、八、九届政协委员,2000年《应重视县乡农技人员进修学习的建议》获优秀提案一等奖。2000-2005年担任市人大代表,《振兴农业先要重视科技》等3个建议被渭南报选载,并且在渭南市“百名专家‘三个一’科技献智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00年-2011年,他先后撰写的7份建议,其中4个在渭南市委人才办《专家建议》刊载,3个在富平县《富平组工情况》〔“献计出力”活动专家建议〕刊载。2007年2月7日《关于组建“渭南市新农村建设专家委员会”的建议》在渭南《专家建议》第17期刊载,报送省委组织部、省委人才办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传阅。2007年12月富平县成立“新农村建设专家人才调研小组”,2008年陕西省、渭南市先后成立“省、市农业专家服务团”。《关于小麦收获阶段的问题与建议》本人应邀到渭南电视台作专题讲座,陕西科技报刊载。2010年《旱地小麦主推“量水栽培技术”的建议》,陕西省农业专家服务团转陕西电台专题采访,在秋播《科技兴农》栏目连续播报3天。在中共陕西省第十一届三中全委会小组讨论会上,关于示范推广“新农村美化增收模式”的建议,得到省委赵乐际书记的重视,并表扬他说:“你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树立了一个好样板,是农民欢迎的好专家。”

洛川县自考网上报名

洛川县自考网上报名

洛川县自考网上报名

(二)

  田张厚在乡镇岗位编制中是农技员,分别在1990年、2002年荣获“全国科技兴农标兵”、“中华农业科教奖”;他兼任老庙镇科协秘书长,分别在1990、1995、2005、2006年获得“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他任老庙农技站站长期间,老庙农技站1994年、1999年分别获得“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全国先进乡镇农技站”;他抓的基点村-老庙镇尹家村,1998年取得“全国科教兴村试点村”……

  回首35年的奋斗历程,他有三点体会:第一、十年艰难生涯,使其非常珍惜工作机遇。他14岁回家务农,因家庭成份常常遭到歧视,生产队的脏活、累活常是他干,心情压抑。特别是上山割编笼条子,凌晨二、三点起床,日行几十里羊肠小道,吃冰硬的玉米馍,喝石板低凹处积存的雨水,傍晚时背上百斤左右的条子捆,压的人头冒汗,眼发花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1976年,一位兄长从县上带回一本《农村办沼气》的小册子,他看后心里就萌发了在家建一个沼气池的念头。当给生产队长、大队支书请假建池时,正好支书看过一张《新生事物好--农村沼气》的报纸文章,也对此产生兴趣。因此,村支书当即立断,叫他到村小学去建沼气池。在沼气池施工过程中,他严格技术规范,一丝不苟。书上要求,水泥粉壁是不能有一个针尖大的沙眼,喷水保湿半个小时一次等等,这些关键技术,他自己亲自把关,白天黑夜连续值班7天,连上厕所也提着闹钟,保证不差分秒。学校的老师直咂舌:“我的天,现在还有这号人”!沼气池产气啦,蓝色火苗能冒3尺多高!恰遇当时的县委副书记何金铭来老庙,看过沼气池,握住他的手说:“你是个大能人,这沼气池你是全县第一个成功者。”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每当工作遇到困难,思想徘徊,畏缩不前时,他就把过去的艰难生涯与现在的工作条件或遇到的困难相比,将昔日遭遇的痛苦与今日领奖的欣慰相比,使他更加珍惜、热爱本职工作,更加增添了积极负责的工作热情。第二、坚持认真吃苦、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他干事的看家本领。1977年,他被调到大队科研站任技术员,他妈对他“争气干好”的叮咛常在耳边长鸣。干一事,成一事成为干事的准则、努力的方向。在科研站承担县小麦品种、施肥等项科学试验,坚持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严格规范的栽培管理,及时细致的田间调查。一位目不识丁的老汉说:这娃!冬天这么冷,还趴在地上看着叫麦长?张厚不在乎,仍精心试验的分析总结,得到县农技站、种子公司项目负责人的一致好评。1978年,他获得公社革委会“农科先进工作者”奖状,1979年尹家大队科研站被县上评为“十佳科研站”;他负责技术指导的尹家村1800多亩小麦,亩产超过250公斤,省政府授予“旱地小麦高产单位”锦旗。1980年改革7行小麦条播机,下种、施肥一机两用,省工省时,县上奖励100元……他参加工作30多年,平均每年获奖1.8次,乡领导和同志风趣地说他是“得奖专业户”。先后主持或主要参加过“陕西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黄河大三角小麦高产栽培示范”等16个项目,其中11个分别获国家、省、市、县科技成果奖。第三、经常良心自责,使其积极向上、奋斗不息的源动力。作为成年人,不论是领导还是同志,大家都年年或者月月接受领导或者组织安排工作任务,这几十年,他经常扪心自问:一是自己这项工作做得是否对得起村长、乡长、农技中心主任、县科协主席等等领导对自己的厚爱,是否符合县、市、省、国先进工作者,省党代表等等荣誉的要求,力求名副其实。他1998年当选陕西省第九次党代表后,荣誉感、责任心更强。在1999-2010年,他竭力使自己做到年年手中有市、省乃至国家项目,力争岁岁在全省乃至全国创优或出成果。例如:2009年;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他抓得“万亩粮食单产提高工程”项目增产粮食150多万公斤。2008年获“渭南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他除了在尹家村抓“庭院示范”外,还在老庙镇的南昌、老庙等村推广苹果纸袋加膜袋100多万只,使苹果售价比不套袋高出2.5——3倍,示范户年增收6000——8000元。2007年,组织实施了“全国旱作农业”项目,在老庙镇尹家村落实高留茬、浅旋耕360亩,为农户当年节省深翻费用0.9万元,特别是有效的遏止了麦茬焚烧,项目年增收20-30%;因在农业科技宣传、通讯方面实绩突出,农民日报社授予“优秀通讯员”称号。2006年,率先在老庙组建科普活动站,制作科普惠农宣传栏,发展14名镇村科普员,组建优果、养猪农协会,建立健全了农村科普长效机制,再加上几十年的努力工作,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 2005年,承担陕西省农业科技示范村——富平县庭院经济与旱作农业示范村项目,当年落实小麦示范128户480亩,项目年增收16.2万元;落实科技兴农措施,培育新型农民,他被中国农学会授予“第二届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二是把本职工作当成自己家里的事。首先在乡镇政府每日“中心工作”不断的情况下,坚持星期天不休假或者插空处理;再者叫妻子帮忙田间数小麦基本苗、冬春分蘖,收获捶打小区麦捆;叫女儿们帮忙秤小麦千粒重、数小麦粒等等。尽最大努力,保障田间试验示范的及时、准确调查等一切本职工作。三是经常以“有志者、事竟成”的名言自勉,矢志不移抓项目。努力将“执着追求卓越”修炼成本人的性格。他担任老庙镇农技站站长后,一步一个脚印干事,组织繁育小麦良种,五年农民增收2390万元;示范“旱作千斤粮”项目,镇域农民增收159万公斤粮食……老庙农技站用桩桩件件实事,赢得了百姓的信任,1987年陕西农民报曾以“农民的贴心站”为题报道。老庙站1992、1995、1997等8年荣获富平县农牧系统“先进单位奖”;1993、1998年获“渭南市农业综合技术推广奖”;2000-2002年,在全省108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中被省上择优确定为4个“典型样板基地”之一。老庙乡获富平县“科技之乡”和渭南市“科普文明乡”称号。

  在多年的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中,田张厚发现同一栽培措施在不同年份表现不同。例如老庙镇尹家村,同样的栽培措施,1979年亩产205.5公斤,位居全省旱地小麦之首,1980年则相反,亩产29.5公斤。在实地考察中,调查、总结、分析,撰写了《旱地小麦同一栽培措施在不同年份表现不同》的手写稿。1981年,原富平县委书记张济伦、县政策研究室主任吕云涛等一行来老庙搞调查,根据需要他将试验调查资料抱了过去。领导看了他一叠叠整齐的资料,认真听了他的研究情况。简单讲,旱地小麦产量与休闲期降雨量有正相关关系,把土壤肥力及其余月份的降雨考虑进去,便可预测旱地来年小麦是丰是平是歉,相应采取不同技术措施。丰年选用高产品种,加大施肥量和密度,达到丰年大增产;歉年措施相反,则能少减产;有效提高降水产出率的新技术,称之“量水栽培技术”。张书记他们听了大感兴趣,临走一再叮咛:“你这项研究很有价值,一定要坚持下去。”他这人经不起表扬,组织、领导给他一两荣誉,他便会自加10斤压力。于是,他就奔波于富平、渭南、西安、杨凌等处,找县、市、省农业、气象部门有关专家、教授,索寻资料,请求指导。这一段,他也记不清找过多少人,跑了多少路,光车票就攒了一抽屉。他查阅了好多好多的资料。原来干旱不仅是老庙镇、富平县、渭北旱塬!我省旱作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一半以上;我国旱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三;干旱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视角大宽,心劲大增。他认为,人活到世上,总得给社会留点自己的东西,到老时不因枉来世上一回而后悔。经过8年的试验、调查、分析、总结,研究终于有了结果:旱地小麦来年产量与6-9月降雨量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38,证明休闲期降水多少对翌年小麦产量有决定性作用。并用此试测了渭北旱塬风翔、耀县、澄城等10个县连续10年的小麦产量和年景,准确率为84.4%。于是,他下决心要把自己的研究向世人公布!在利用工余时间撰写论文的一年时间里,他坚持电影、电视不看,扑克、麻将不打,谝闲传、喝酒不去,埋头想想写写,修修改改,整整折腾了几十遍才算定稿,有人开玩笑说他“修行哩”。1983年春,当时身为大队科研站技术员的他,撰写了5万多字的论文《试用休闲期降水预测旱地小麦丰歉及其分类指导》终于在《渭南科技》第四期头篇刊载。该项研究最终在行业内达成共识,1984年、1989年分别列入县、市科研攻关课题。经过十八年艰辛探索,《旱地小麦“量水栽培技术”研究》项目终于获得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在渭北富平、合阳等6县推广32万亩,亩增产17.8%,平均年增产小麦1.48亿公斤。《陕西日报》以“能预报旱地小麦产量的田科技”为题作了报道。

  “农村美化增收模式”是1992年田张厚随县科协、科委组织的产业结构调整考察团到西安灞桥、礼泉徐扬、西北农学院调研后,领导、专家们研究决定,让他在老庙镇尹家村试验示范。为了使农户接受,落实项目,扩大规模,他将该项目分三个阶段实施。 在动员落实试验阶段,采取两种策略:一是自己带头,把自己家里与其他农户捆绑成“有福共享,有难同当”的利益共同体,这样既可以避免农民疑虑犹豫,又能使自己发挥 “以我为示范,做给群众看,领着农民干”的带动作用。二是组织示范户到西安、礼泉参观,耳闻目睹,现场定事。同去参观的刘志保老汉,当即决定给他和三个儿子购回4家的葡萄树苗。这样,用两年时间,完成了试验期任务。在“项目”完善、提高阶段,又采取年度推进法:1996年,统一规划,制作前门,建筑围墙;1997年,户户打一眼蓄水窖;1998年,开展林荫走道建设等等;通过16年的努力,该项目设计内容基本实现:示范区每户庭院内4行葡萄树(30-50棵),行间套种秋冬菜(蒜苗、菠菜等);门口巷道水沟4棵柿树,树下套栽2棵冬青;一户一个蓄水窖配套一个抽水泵。实践证明,该项目具有五大特点:①具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产业发展,村容整洁,生活富裕”之特点;②增收效益显著。院内葡萄、蔬菜和门前柿子户均年增收1500多元,是过去栽桐树、槐树效益的10倍之多。③村容整洁秀美。盛夏走进葡萄走廊,红、白、紫、黑色葡萄诱人入迷,并有阴凉之爽;秋末大红尖柿满枝头,成为村容一大景观,过往宾客赞不绝口;寒冬,浓绿的冬青一排排,点缀北方农村,呈现一派江南风光。④房上雨水--窖下蓄储--浇灌葡萄、蔬菜、柿子,具有生态效应。⑤葡萄树行间套种蔬菜,柿树下套栽冬青具有立体开发之功效。现在示范区庭院葡萄发展到137户,巷道柿子发展到12条巷360多户。示范户尹家7组田武胜,庭院葡萄套袋后,每斤售价2.50——2.00元,比一般户售价高出1倍之多。示范户田解除门口4棵柿树2006年产值712元,2009年示范户刘囤良门口一棵柿树收入328元。随着巷道树冠的盛繁和柿子售价的提高,项目区农民的年收入不断增加。2017年尹家村七组示范户田思维庄前屋侧柿子销售收入6800元,2018年田思维、田春良、田社民家的收入都在六七千元,田解除竟达10273元。该项目2002年列入“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5年确定为“陕西省庭院经济、旱作农业示范村”项目,中组部《党旗增辉》记录片采拍。如果进一步向富平全县农村推广,将是一个5万亩的“耕地替代工程”。该项目2007年8月份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此项研究与示范,技术达到国内同类地区先进水平,值得进一步示范推广。同年10月,该项目被评为渭南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张厚是项目第一主持人)。2009年被确定为“陕西省农业增产增收技术示范典型模式”,全省重点示范推广。渭南市委原书记梁凤民带队,参加“渭南市2009年农村工作会”的全体市、县领导到尹家村示范点观摩。陕西电视台《村里村外》、渭南电视台《农家四季》栏目分别在2007、2009年专题采访报道。

  地膜小麦是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农技成果。1996年陕西布点18个,老庙在其中,不论什么新技术,初期推广都难。省、市、县把示范点都放在老庙。他觉得担子重,责任大。一个时期落实面积、开培训会、争取地膜、给迟疑户作工作,一会儿在镇上,一会儿在村里,一会儿又在地头,忙得不亦乐乎。播期到了,没有播种机,当时墒情愈来愈欠缺,许多农民本来就心有疑虑。延迟播期,必定影响出苗,不但会给农户造成损失,而且会给以后的推广带来困难。在这事忙人急的时刻,听说100公里以外的合阳县播种已结束,随即与农技中心领导一同赶去。但是,人家农机户需要新增加1800元机械往返费、播种费用,富平县早已定死了机播费,农户的钱早已收过,怎么办?当时他想,这钱给农民不能再收,上级项目款早已核定,增拨困难很大。为了不给农户和示范工作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他想,这一回非豁出去不可!于是,他当机立断,给同去的人说:“与人家定事,新增的钱,我认!”一切谈妥,他让同去的人坐小车回家报告消息,自己却坐四轮拖拉机连夜返程。深秋风寒,霜凝成冰,衣服单薄,深夜冻得他直打哆嗦。司机感动得一路赞叹:“想不到如今还有你这号干部!”一夜兼程,天亮前赶到老庙。为保证播种质量,他匆忙填饱肚子,又赶到田间,查深度、看播量,一连忙了6天,体重减了好几斤。好不容易换来了老庙地膜小麦示范推广的空前成功。1997年麦收前,地膜小麦种到哪里,好到哪里,一绺一绺,截然不同,好像另是一重天。蒲城、美原等毗邻县、乡、村干部、农民观摩现场后,异口同声称赞:“地膜小麦真神奇,旱地亩产超千斤”。示范户尹家村7组田兴汗2.8亩地膜小麦亩产504.6公斤,比露地小麦增产212.5公斤。1998年秋,他破格承担了渭南市原市长马中平2030亩示范指挥田的技术总负责,老庙镇的地膜小麦由2亩增加到14950亩,3年推广面积百倍翻番。在连续6个月滴雨未见的特大旱灾之年,地膜小麦比露地小麦每亩增产81.5公斤,全镇增收104.7万公斤,投入产出比达1:6.5。承担的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地膜小麦高产栽培、最佳模式研究”示范田1999年亩产473公斤名列全省高产典型之首。八年坚持地膜小麦试验示范,该项目2003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陕西电视台科技兴陕栏目分别在1998年冬和1999年夏,莅临老庙试验示范现场,采访报道。

  通过一个又一个科技项目的实施,有效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老庙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1年的207元增长到2009年的4832元,高出富平县人均3518元的34.9%。当地农民群众尊称田张厚叫“科技财神”,农业部授予“全国科技兴农标兵”。

洛川县自考网上报名

(三)

  田张厚30多年致力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创新发展的研究与示范,坚持与时俱进。一是行政式协会阶段。1985年,建议、组织成立“老庙镇大葱协会”,当年发展大葱5623亩,年产值241万元。1989年,为了满足千家万户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为了配合省、县“科技承包”活动,在全省率先创新成立“老庙镇旱作农研会”。会员以1207户粮食种植示范户为主,当年推广良种12万公斤。旱农会组织4村28个合作社的万亩小麦丰产方平均亩产276公斤,受到省特邀顾问林季周(原副省长)的现场好评。1991年老庙唯一获“富平县科技之乡”称号。二是农民自主式协会阶段。1992年,为了适应农民自主经营热情不断高涨和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现实,他在尹家村组成“庭院葡萄研究会”,研究会很快由9人发展到137人,户均年增收1500多元。该项目1996年获县科技成果二等奖,被中组部《党旗增辉》记录片采拍,老庙乡被渭南市授予“科普文明乡”。三是“农技站加协会模式”试行阶段。随着三农形势的发展和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深化,为了乡镇农技站和农协会实现“双赢”,结合自身数十年的实践,创新模式。这种模式以农技站为龙头,以农技协为载体,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富民为目的。通过农技站带协会,协会带农户,促进科普进万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促进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乡镇农技站)与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农协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2001年,他谋划协调县植保站、老庙优果协会,合作开展“五、十、百、千”活动,组织5名科技人员,重点抓好10个村100户1000亩果园的优质、高效示范,逐户建立田间档案,月月入园指导,户户次次开具“无公害施药施肥处方”,面对面对果农进行确切指导。2003年,老庙农技站和农技协共同组建“老庙果品购销服务部”,发展了张增运等10个购销员,年销售苹果500多吨。“农技站加协会模式”将产前、产中服务拓展到产后,使广大果农得到实惠。四是引导农民组建“合作社”。2008年他启发、激励、指导省级苹果示范园示范户南昌二组张石囤等18户,率先成立老庙地区第一个“农民合作社”——富平县信农果业专业合作社。田张厚荣获“中华农业科教奖”。

  通过几十年的农村科普实践,田张厚深深懂得: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促进 一个地方的发展。为了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名言,落实在行动上,他主要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坚持培训先导,突出优果技术,老庙苹果获省奖。农技站主持的镇“苹果优质高效技术研究会(80人)”一月一次例会制度化。先后邀请省农科院粮作所陈光斗、省果树所赵正阳、杜志辉等专家教授讲课9次,受训3097人,镇级培训28次,受训8400人。结合培训突出“三点百户示范园(即全镇抓3个50--100亩的示范点,100个示范户)建设,突出高新技术,实施名牌战略。 经过三年上下齐心协力,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抓技术培训和推广。1998年7月7日省电视台采访、报道老庙苹果套袋,1999年10月老庙红富士苹果获“陕西省优质水果奖”,2005年老庙镇南昌苹果园被择优命名为“陕西省优质苹果示范园”。示范户南昌 二组张建民2.8亩纸袋嘎啦收入1.86万元,比一般户亩效益高出1倍之多。二是针对现在守在农村的农民,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的实际,注重面对面传授科技知识,手把手教练务果技术。2006年10月,市、县人才办领导到老庙村四组王套柱苹果园视察时,老王 说:“我这苹果长得这么好,都是老田经常入园指导的结果。”随同采访的记者问:“那 老田收不收技术指导费?”老王确切回答:“多少年来,从没收过一分钱。”当年,老王2亩纸袋富士收入1.38万元,比一般户增收1倍之多。三是多形式、多层次广泛地进行科普宣传。长期的基层推广,他深深懂得:划一根火柴只能闪亮一下,若用一根火柴燃起一堆火,便可散发无数倍的热量。因此,他几十年如一日,因时因事因地,进行科普宣传。编写《老庙科技》简报5.8万份,发行《陕西农技推广》、《陕西农业》、《果农报》5.3万 册(份),连续五年荣获省农牧厅发行学用奖。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培养了庭院葡萄、旱作小麦、优果技术等方面技术明白人386人,其中187名农民获得技术职称,老庙农技站荣获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学校。(吴武刚 李印功)

洛川县自考网上报名

李印功简介:李印功,男,1953年生,富平县人,现居西安。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杂志副主编,《陕西农村报》原执行总编,陕西电视台《百家碎戏》《都市碎戏》编剧。

  2015年11月正式出版的处女作长篇小说《胭脂岭》,在西安小寨汉唐书城、钟楼书店、曲江书城、图书大厦和各地新华书店及淘宝网、京东网、天猫网与读者见面。

  《胭脂岭》出版前在起点文学网首发连载,出版后在陕西农村网和西部作家联盟大写昆仑连载,先后被出版单位陕西旅游出版社推荐参加了西部丝绸之路(西安)图书展和全国(深圳)图书展,被陕西省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收藏。

  2017年8月,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奖评选,在全省推荐参评的36部作品中,《胭脂岭》闯过初评关,入围14部复评作品。同年11月,渭南市文联和作协开办的《渭南小说界》网络平台,对《胭脂岭》进行了专题研讨。陕西作家网以特辑的方式刊发了所有评论文章。

  和著名军旅作家党益民,教授王琪玖、仵埂一起,参与了《新西部》杂志总编杨旭民策划的“文学陕军中的富平现象”的大型智库调研报道活动,引起社会反响。2018年10月,作为富平籍作家之一,参加了陕西省社科院、陕西省作协和渭南市委宣传部联合在富平县召开的“文学陕军再进军与基层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11月,《胭脂岭》入选《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2018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陕版)》。

  在创作《胭脂岭》之前的一年半时间里,创作碎戏剧本98部,94部被省内多家影视公司拍摄,有80多部在陕西省电视台播出。创月创作剧本九部(均被拍摄)、月播出七部的记录,被誉为之最。

  第二部长篇小说《野女镇》封笔,待出。

洛川县自考网上报名

  相关链接:陕西农村网“兴农杰出人物”征文启事

陕西农村网“兴农杰出人物”征文”支持合作单位名单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整合,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专科学历自考还有竞争力吗_自考本科比专科好吗

英豪成考最近一段时间自考交流群,很活跃的一个话题:自考大专值不值得??不知道屏幕面前的你,选择的是什么学历提升方式呢?高中、中专及其

02-28

自考的专科接考本科_自考专科本科一起考

金倩倩学校供图本报讯(胡斌唐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洪克非)近日,温州大学给湖南省体育职业学院应届毕业生金倩倩发出了研究生录取通知

02-28

自考选科目后可以修改地址吗_自考地址可以重新修改吗?

自考现场确认后考试地点可以改吗其实已经报名成功的考试地点是不能更改的,但下一次自考现场确认考试地点可以改。1、在考试途中,因

02-28

简阳自考地址查询_简阳在线网

原题:三十年前生活琐忆作者:简阳市普安乡中心小学:吴学谦刚参加工作时,在外出玩耍时留影我1990年7月简阳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回老家—

02-28

辽宁专科自考民间文学试题_2019年1月自考民间文学真题

高考资讯·指导杂志大学、专业、学科、志愿、励志……那些事儿关注3月份的高考体检是家长考生要注意的,高考体检关乎孩子能不能被

02-28

自考护理03202真题答案_护理学研究自考真题

根据《关于公布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考核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经有关主考院校申请,决定2018年4月开设79门强化

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