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潘星教育网资源平台!
潘星教育网>网络教育>网教资讯>正文

宜昌来思教育培训学校网站_宜昌教育培训机构

更新时间:2022-02-09 21:38:09作者:潘星教育网阅读量:199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宜昌来思教育培训学校网站

  二之具

【原文】

  籝①,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②。以竹织之,受五升③,或一斗④、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籝,音盈。《汉书》所谓:“黄金满籝,不如一经⑤。”颜师古⑥云:“籝,竹器也,容四升耳。”)

【注释】

  ①籝:竹编的筐或笼子。

  ②筥:竹编盛物器具,圆形。

  ③升:唐时一升相当于现在的零点六升左右。

  ④斗:十升为一斗,唐时一斗相当于现在的六升左右。

  ⑤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出自《汉书·韦闲传》:“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意思是留给子孙满筐黄金,不如教其熟读一种经书。

  ⑥颜师古:唐代训诂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太宗时期曾为中书侍郎,曾为《汉书》等古典文集作注。

【翻译】

  籝,也叫篮,又称为笼或莒,是一种竹编容器,容积大小分为五升、一斗、两斗、三斗。它是采茶人背着采茶叶用的。(籝,读“盈”音,在《汉书》中有“黄金满籝,不如一经”之说。颜师古曾说:“籝,是一种竹器,容量四升。”)

【延伸阅读】

  为了保证茶叶的鲜嫩,采茶时用来盛装茶叶的器具,第一要能通风透气,其次要能抗重压。所以在古时候,人们多用竹子或藤条来编制带有网孔的茶筐、茶篓,茶籝就是其中一种。

  “籝”是古代一种箱笼类器具,它的类型不只茶籝一种,还有可以用来存放金银的类型,因而古人有“黄金满籝”的说法,“籝金”也被用来寓指财富。唐代诗人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籝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由此可推知这种竹编器具的大致外形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茶籝大小不一定非要像颜师古说的可以装盛四升,也可以根据采茶人的身量高低来量身定制。

  因茶籝是采茶人不可或缺的工具,因而茶农们对茶籝非常看重,每年采茶之前,他们都会按惯例把茶籝,包括竹篮、茶篓,以及晾晒茶叶的竹匾清洗干净,晾干备用。为了不影响茶叶的味道,那些制作精品茶的茶农在平时是不会用采茶器具装盛其他物品的。

  对于茶农来说,采茶是一年中最辛劳,但也最欣慰的工作,在漫山遍野的茶香中,他们背负茶籝,喜乐地行走于茶树之间。对于这一艺术化的劳作场景,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众多诗词来歌咏、赞赏。唐代温庭筠《赠隐者》一诗有“醉后楚山梦,觉来春鸟声。采茶溪树绿,煮药石泉清”之句;宋代陆游《初夏喜事》有“采茶歌里春光老,煮茧香中夏景长”之句;明代高启曾经写有:“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

宜昌来思教育培训学校网站

【原文】

  灶,无用途①者。釜②,用唇口③者。

【注释】

  ①突:烟囱。陆羽主张茶灶不要带烟囱,这样可以使火力在锅底更为集中,以便充分利用锅灶的热能。唐代陆龟蒙在《茶灶》一诗中说“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描绘的茶灶就不用烟囱,和陆羽的主张是一致的。

  ②釜:古时的炊具。口径小,圆底,或者两侧有耳。它和鬲的作用一样,可以放在灶上,里面放置蒸煮用的甑。这种器具在汉代比较常用,材质为铜或陶土。

  ③唇口:沿锅口向外翻出。

【翻译】

  制茶之灶,不要带有烟囱,这样能使火力集中于锅底。釜,要用锅口外翻且有唇边的。

【延伸阅读】

  古时的火灶,都会有烟囱,以防柴烟弥漫屋内。《汉书·霍光传》中“曲突徙薪”的典故,就与烟囱有关。煮茶用的无突之灶,一般是在不封闭或没有围墙的环境之内,否则烟气会影响茶的质量。这类火灶的灶口沿上有三到五个支撑点,用以支撑釜,让它与火灶之间有火焰燃烧的空隙。

  和无突之灶组合的釜,一般是半圆耳形状,陆羽认为这种茶具应该承担一定的载道任务,所以强调“方其耳以正令也”;为了增加釜的实用性,他主张“广其缘以务远也”。另外,釜的底部会有一个脐,这是因为在铸造釜的模具中,釜口朝下,底部面上,浇铸孔在底部中心,浇铸成型后会形成脐。脐长的釜,水会从中心沸腾,煮茶时茶末容易形成,口味更加香醇。

  中国的茶釜很受日本人喜爱,最初传到日本的釜材质为青铜或黄铜,造价较高。后来,日本的茶道开始形成,他们出产一种独特的铁茶釜,很快代替了铜茶釜。这种铁茶釜和日本地炉相结合使用,扩大了茶釜所占空间,为茶釜形式多样提供了可能性。之后,日本茶釜以实用性为基础,逐步演变为一种艺术形态,每款釜具都是手工制作,且独一无二。

宜昌来思教育培训学校网站

【原文】

  甑①,或木或瓦,匪腰而泥②,篮以箪之③,篾以系之④。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甑,不带⑤而泥之⑥。)又以榖木枝三亚者制之⑦,散所蒸芽笋并叶,畏流其膏⑧。

【注释】

  ①甑:古时蒸煮炊具,和今天的蒸锅类似。

  ②匪腰而泥:甑的腰部不要做得突出,并且用泥把甑与釜连接的部位封上。这样做是为了尽量多地利用锅釜底部的热量。后文“甑,不带而泥之”便是此句的注解。

  ③篮以箪之:用竹编篮状炊具置于甑中隔水。箪,古代盛食的圆竹器,此处指蒸食物用的竹箅子。

  ④篾以系之:用篾条系在竹箅子上,便于在甑中取放。

  ⑤带:用带子捆绑。

  ⑥泥之:用泥巴或相似的东西涂抹封固。

  ⑦以榖木枝三亚者制之:用有三杈枝桠的榖木做成叉状工具。亚,同桠。榖木,即构树,一种落叶乔木,木质极有韧性,树皮可以做桑皮纸、绳索等。

  ⑧膏:黏稠液体,膏汁,茶叶中所含精华。

【翻译】

  甑,用木头或陶土制成,用作蒸茶叶的甑腰部不能突出,并用泥巴封固好。甑内放置竹制隔水箪子,用竹篾系在箪子上,以便取放竹箪。蒸的时候,把茶叶放在竹箪上面,蒸好后就从竹箪上倒出来。锅中的水将耗尽时,可以向甑中加水。(甑,腰部不需用捆绑,而是用泥巴封起来。)还需用三杈的榖木做成木杈,用以挑散蒸好的嫩茶叶,以免茶中精华膏汁流失。

【延伸阅读】

  唐人制茶有七道工序,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蒸而不捣者为散茶,捣而不拍者为末茶。唐人最重视的是炒茶和焙茶。到了宋代,人们制茶时更加重视蒸茶。在蒸茶的时候,宋人把清洗过的茶叶嫩芽放入甑中,用大火煮沸水,芽叶蒸制既不能太熟,也不能太生,“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色赤而不胶”。宋代民间普遍喝蒸而不捣的散茶。南宋时期,除了蒸制的散茶,还出现了炒制的散茶。据海外的资料记录,宋绍熙元年(1190),日本的荣西和尚到中国留学,把釜熬茶的方法引入日本,釜熬茶正是炒青茶——可见当时已有炒青制茶法。

  在中国南方的哈尼族中,还保存着蒸制茶叶的习惯。一般我们所饮用的茶是用茶树上的鲜嫩芽叶制作而成,但是哈尼族蒸茶却讲究用老叶。他们把采集的老茶叶放到甑中用小火慢慢蒸熟,再置于阳光下晾晒干燥,之后装入储藏器具中,饮用时用沸水冲泡即可。哈尼蒸茶有种独特的糯米香味,温醇爽口,润喉沁心。

【名家杂论】

  古代制茶工艺中,蒸茶是重要的一道工序,蒸茶所用的器具甑是一种古老且常见的炊具。这种炊具最初是陶制品,作用和现在的蒸锅相似。古时的甑主要做蒸制食物之用,宋代诗人陆游在《小疾自警》中写道:“淖糜煮石泉,香饭炊瓦甑。”可见当时已经开始使用甑了,而且宋代还出现了用于制作蒸馏酒的甑桶。

  我国南方地区广泛使用甑蒸饭,一般用木条箍成,呈上大下小桶状,中间用竹篾编织的藤条捆住,两侧有耳方便端持,有盖,底部有镂空底盘让蒸汽透过。宋代的张师正在其轶事小说《倦游杂录》中就记载了岭南人用沉香木做饭甑的情况:“沉香木,岭南诸郡悉有之……叶如冬青,大者合数人抱,木性虚柔,山民或以构茅庐,或以为桥梁,为饭甑尤善。”同样,宋代的陶谷在《清异录》中也记载了和“沉香甑”相关的一个故事:“有贾至林邑,舍一翁姥家,日食其饭,浓香满室。贾亦不喻,偶见甑,则沉香所剜也。”

  旧时北京有做甑糕的小木甑,高约四寸,直径约两寸,小贩担其于一侧,另一侧放做糕的食材。《故都食物百咏》中有描写卖甑糕的场景:“售者担高凳,一端置小火炉,一端置木柜,中实米制面及糖等,木甑中空,活底,以面及糖置甑中蒸之,顷刻即得,推其底,则糕自甑上出,儿童颇喜之,盖以其现做现炊,甚有趣也。”

  古人还发明了甑桶来蒸酒。甑桶使远古酒液酒糟混合的“低度酒”向更为纯净的高度酒演变。宋代的《洗冤录》和《曲本草》中,都提到了“烧酒”和“蒸馏酒”,虽然如今人们造酒一般使用不锈钢壳甑桶,但一些酒厂还保存着石甑、木甑、水泥甑等蒸馏器具。

宜昌来思教育培训学校网站

【原文】

  杵臼①,一曰碓②,惟恒用者佳。

  【注释】

  ①杵臼:杵和臼,捣物用的一种器具。

  ②碓:捣物用的石臼。

【翻译】

  杵臼,又叫碓,用于捣茶的杵臼是最好的。

【延伸阅读】

  据记载,杵臼的使用历史非常久远,在新石器时代便出现了这种器具。它最初用于捣杵粮食,后来用途越来越广泛,种类名称也越来越多,有研钵、乳钵、擂钵。在民间,它的类型有舂米桶、捣药罐、蒜臼子。

  古籍中,使用这种器具的记载有很多。《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中记载:“二人谏,不听,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碓舂于市。”《南史·宋纪上·武帝》中记载:“明日复至洲,里闻有杵臼声,往觇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中捣药。”唐代诗人张籍在《太白老人》中写道:“洞里仙家常独往,壶中灵药自为名。春泉四面绕茅屋,日日唯闻杵臼声。”

  《红楼梦》中,乳钵也是大观园中经常使用的工具。该书的第四十二回写薛宝钗为贾惜春作画列出工具清单,其中就有“大小乳钵四个”;在第二十八回里,王熙凤说:“我没法儿,把两枝珠花儿现拆了给他,还要了一块三尺上用大红纱去,乳钵乳了隔面子呢。”她口中“乳钵乳了隔面子”,就比较形象地说明了乳钵的用法:为了治病配药的需要,先用乳钵将珍珠磨成细末,然后再用纱布“隔”(筛取)出更为精细的珍珠粉。

  杵臼,不仅中国有,其它国家也有。比如简单的蒜臼子,世界各地都有类似器具,不过多了一些民族特色而已。

宜昌来思教育培训学校网站

【原文】

  规,一曰模,一曰棬①。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承,一曰台,一曰砧②。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檐③,一曰衣。以油绢④或雨衫⑤、单服⑥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注释】

  ①棬:用曲木制成的一种器具,类似升或盂。

  ②砧:垫在下面的一种器具。

  ③檐:古同“簷”。覆盖物四周伸出的边沿部分。此处指铺在砧上隔离砧和茶饼,以便拿起茶饼的布。

  ④油绢:抹有桐油或其他干性油的丝织品,防水性能极好。

  ⑤雨衫:下雨时穿的一种衣衫,可防雨,俗称雨衣。

  ⑥单服:衣服少而薄。

【翻译】

  规,又称模,或称棬。用铁制成,有圆形、方形,还有花一样的形状。承,又称台,或称砧。用石头制成,假如用槐树、桑树来做,就要把树木半埋于土中,使其不能摇动。檐,又称衣,用油绢、坏了的雨衣或单衣做成。将“檐”放在“承”上,“模”放在“檐”上,就可用来制造饼茶。茶饼压成后,拿起来,再换一个继续做。

【延伸阅读】

  “规”“承”“檐”是唐代制茶第四道工序“拍茶”中所用到的几种物品。蒸熟的茶菁在没有凉却之前,要赶紧放到杵臼中捣烂。把茶菁捣成茶泥状后,就要倒入“规”中,然后加以重力拍击,使之成一定形状,此道程序谓之“拍茶”。规,也就是制作团茶的模具,通常是用铁铸造而成,木质模具不太常用。模子的形状有很多种,决定了团茶的造型。

  在拍茶时,茶模的下面要放檐布,这种布褶纹很细,表面非常光滑。它的作用是在茶泥被击打坚实紧密并完全凝固后,可以轻而易举地拉起檐布取出团茶,然后拿去晾晒。据文献记载,早在周代,人们就用草来制作雨衣了,《诗经·小雅·无羊》中就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的句子,后来比蓑衣更为进步的雨衣,是用丝绢类的纺织品,涂上油后制成的,应该就是陆羽所说的可做檐布的雨衣。

  檐布之下要放“承”——就是在击打茶团时的承重器具。它必须牢固,以将茶模固定其上而不至于滑动。这种器具和砧板的作用很相似。

宜昌来思教育培训学校网站

【原文】

  芘莉①,一曰嬴子②,一曰篣筤③。以二小竹,长三尺,躯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尺,以列茶也。

【注释】

  ①芘莉:芘和莉本是两种草名,这里指用草编织而成的一种列茶器具。

  ②嬴子:筐笼一类的竹编器具。嬴,通“籝”。

  ③篣筤:篣和筤义同芘莉,是两种竹名。这里指竹编的一种列茶器具,类似于笼、盘和箕。

【翻译】

  芘莉,又称籝或篣筤。用三尺长的两根小竹竿,制成全长两尺五寸,手柄长五寸,宽两尺的工具。用竹篾织成,方眼,类似于菜农常用的土筛,宽二尺,用来放置茶饼。

【延伸阅读】

  芘莉属于筛子的一种,筛子是我国传统常用的一种器具,它的形式多样,用途广泛。筛子一般用竹子或金属编制而成,底部有孔,疏密程度不一,可做分选物品之用,也可在其上晾晒物品。

  筛子这种器具和中国传统的茶、酒联系都非常密切,晾晒茶饼的时候要用芘莉,喝酒的时候也会“筛”一下再饮用。《后汉书·马援传》中就有“援乃击牛酾酒,劳飨军士”的记载,这里的“酾”和“筛”同义,唐人李贤为这句话作注:“酾,犹滤也。”要筛的酒一般是浊酒,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烧酒。中国古代一般用发酵法做压榨酒而不用蒸馏法酿酒。酒的酒糟和酒液混合在一起,喝酒的时候需要过滤。许多古代典籍中记录了这种筛酒和饮酒的方式,《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道:“两个老婆子蹲在外面火盆上筛酒。”《金瓶梅词话》写潘金莲与武松对饮:“妇人又筛了一杯,武松却筛一杯递与妇人,连筛了三四杯饮过。”

  当然,除了晒团茶,或者筛酒,在农业活动中,土筛还可以筛粮食;在建筑上,还有特制筛土的筛子——《汉书·贾山传》中就有“筛土筑阿房之宫”的记载。

宜昌来思教育培训学校网站

【原文】

  棨①,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注释】

  ①棨:这里指在茶饼上钻洞用的锥刀。

【翻译】

  棨,又称锥刀,柄是由坚实的木料做成,给饼茶穿洞用。

【延伸阅读】

  棨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用木头做的通行证,形状和它们相似;二是指旧时官员出行的仗仪,用木头做成。陆羽所说的棨是一种顶端锐利的钻孔锥刀,它除了穿茶饼,还可以用来修鞋子或者钻一些不太深的孔洞。

  锥刀在中国出现得非常早,在文字记载中,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被众人所鄙视。他发奋读书,夜间困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种工具在古代民间极为常见,比如古时做布鞋,最注重鞋底的结实程度,在制作鞋底的时候,会用韧性非常好的麻纺成粗线,然后以特制带孔眼的锥刀来钻洞,用针缝制。在一些传统缝纫技艺没有完全消失的农村,这种做鞋底的方式依然存在。民谚里也有一句歇后语叫“纳鞋底不用锥子——针(针)好”。另外,古人做草编工具的时候,也一定会用这种工具来钻孔,以牵引编绳。

  大概是因为锥刀经常和农事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古人对这种工具是非常蔑视的,甚至赋予它卑微、低贱的含义。三国时期的曹植在《求通亲亲表》里面自谦:“臣伏自惟省,无锥刀之用。”《明史·齐之鸾传》中也有“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乃竞锥刀之利,如倡优馆舍乎”的句子。

宜昌来思教育培训学校网站

【原文】

  扑①,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②茶也。焙③,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贯④,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注释】

  ①扑:穿茶饼用的绳索或竹条。

  ②解:发送,输送。

  ③焙:指用来烘焙茶饼的茶炉。

  ④贯:焙茶时贯穿茶饼的长竹条。

【翻译】

  扑,又称鞭,竹子编成,用来穿茶饼,成串的茶饼方便输送。焙,地上挖深两尺,宽两尺五寸,长一丈的坑。上砌一堵两尺高的矮墙,用泥抹平整。贯,竹子削制而成,长二尺五寸,烘培时用来贯穿茶饼。棚,又称栈,木制而成的架子,放在焙上,分上下两层,相距一尺高,烘焙茶饼用。茶半干时,升到棚的下层;全干后,升到棚的上层。

【延伸阅读】

  这里所说的几种工具,皆为唐代制茶第五道工序“焙茶”中所用的器物。经过蒸、捣并放入模具中成型的团茶,虽经晾晒,但其水分并未全干,易霉变,因此需要焙干后存藏。在烘焙之前,需要将晾干的团茶用锥刀钻出孔眼,再用竹制的布把它们穿起来,以便放入烘干设备上焙干。

  焙茶的主要设备有焙茶坞、焙茶窟、焙笼、茶焙等。唐代诗人顾况有一首五言绝句《焙茶坞》:“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焙茶坞就是专门用于烘干茶叶的房子,它的四面高中间低。清代乾隆皇帝酷爱饮茶,晚年仍然对茶情有独钟,他曾籍名茶坞,在西苑内建成一处专门饮茶之所“焙茶坞”。焙笼是一种竹篦编成的圆形竹笼,上下大而中间较小,用硬竹条箍紧边缘,上面放着茶焙筛,用于茶叶的干燥过黄。

  据《茶录》记载,茶焙是一种用竹条编制,表面外包裹着箬叶的笼子。箬叶起到收火的作用,以防止把茶叶烘黄。把茶叶放置于茶焙上,用小火烘制,既可干燥,也可以保持茶原本的色香。

宜昌来思教育培训学校网站

【原文】

  穿①,江东②、淮南③剖竹为之。巴川峡山④,纫榖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峡中⑤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字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注释】

  ①穿:索状,贯穿制好的茶饼时用的一种工具。

  ②江东:唐江南东道,开元十五道之一。

  ③淮南:唐贞观十道和开元十五道之一的淮南道的简称。

  ④巴川峡山:古指渝东和鄂西两地,现指从湖北宜昌到重庆奉节的三峡两岸。唐代时,人们将三峡以下的长江称为巴川、蜀江。

  ⑤峡中:湖北和重庆境内的三峡地区。

【翻译】

  穿,江东、淮南用竹篾做成。巴川峡山用韧性好的榖树皮做。江东把贯穿好、一斤重的茶饼叫作“上穿”,半斤叫“中穿”,四两、五两(十六两制)叫“小穿”。峡中将一百二十斤贯穿好的茶饼称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古代作钗钏的“钏”,或作贯串。而现在“穿”和磨、扇、弹、钻、缝五字一样,文章中写的是平声,作动词,表示名词时,则要读去声,意思按去声来讲,但字形要写成“穿”。

【延伸阅读】

  为了便于称量和运输售卖,在焙茶至干燥之后,要用工具把茶饼按照一定的重量串起来。穿茶的工具各地不一样,每个茶饼的重量也不一样。茶饼以斤两贯串起来,就像是中国古时候串铜钱一样,通过茶中间的小孔,用竹制工具或者特制树皮细条来穿。

  唐代是茶文化的发展期,此时茶饼做得比较粗糙,加之为了穿茶而钻的孔眼,从审美上说也不太雅观。不过这种状态在唐时并未有大的改观。尽管唐代已经有贡茶,陆羽也说过贵族之家饮茶要二十四器皆备才行,但是这时依然是以文人、僧人为领导的茶文化时代,更看重品饮时的精神享受。到了南唐时期,建州的北苑开始在茶饼的外观上有所改革。这一时期,人们把茶饼上穿茶的孔眼去掉,在其表面附以蜡,使之看起来光鲜亮泽。嗜茶如命的宋太祖对此举大加赞赏,并特命此地为贡茶制作点。

  后来,为了让宫廷茶和民间茶形状有所区别,大宋朝廷特别定制一种龙凤图案的模型,从此有了外形精美的龙团凤饼。宋代流行饮白茶,到太宗至道年间,团茶又创制出石乳、白乳等不同的品类。

宜昌来思教育培训学校网站

【原文】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①火,令煴煴②然,江南梅雨时③,焚之以火。(育者,以其藏养为名。)

  【注释】

  ①煻煨:火未熄灭的热灰,可烧熟东西。

  ②煴煴:燃烧不旺,有火无焰,形容火势微弱。

  ③江南梅雨时:农历四五月,江南一带阴雨连绵,非常潮湿,此时正好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故称“梅雨时节”。

【翻译】

  育,用木制框架,用竹篾编外围,再糊一层纸,中有间隔,上有盖,下有托盘,旁开一扇门,中间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无焰。江南梅雨季节,加火除湿。(育,对茶有很好的保藏养益功能,故此得名。)

【延伸阅读】

  茶是一种保存成品茶的竹制器具,有防潮、烘干功能。在潮湿的季节焙茶时,人们把“育”放在木板架上,然后把茶置于中层的隔板上,隔板下面有贮火的器具,器具里面是带火星的糠灰,用微热驱散潮气。焙茶一定要使用文火来煨,而不用火焰烤,如此可以保证水分蒸发后茶叶色、香、味俱在。余既可烘焙茶叶又可贮藏茶叶。

  到了宋代,人们又发明了一种较为小巧的焙茶工具茶焙。其构造原理和唐代的茶非常相似,烘烤时用竹叶或嫩香蒲叶把茶叶封好,放于中间隔板之上,隔两三日焙一次,火温和人体体温大致相当。宋时焙茶还要用烤篓和火炉,焙茶前把燃烧的炭块放在火炉中,再把未燃的炭堆在周围,上面用炭火覆盖。然后把空的烤篓放在火炉上烘干,再把茶叶放在篓中。这时的温度把控也很关键,“以烫手炉中,火气虽热,而不至于烫人手者为佳”。

明代焙茶时,先用大盆贮火,于火灰中埋入未燃之炭,再用已燃之炭覆盖其上,之后才把茶焙放在上面开始焙茶。

【名家杂论】

  古时候的存藏条件非常有限,为了能够创造一些干燥的条件来储存物品,常常会建造煴阁。陆羽所说的育,和古代通常称为煴阁或煴室的储藏空间非常相似。元代郑铉《寿亲养老新书续编》里面,有对煴阁的解释:“南方暑雨时,茶、药、图籍、皮毛、胶糊物、弓剑色衣、笔墨之类,皆恶蒸溽,悉可置在阁中……阁中循壁为厨,厨三层,壁仍板弥之……天日明燥,即大开门窗,令纳风。日阴晦,则密闭,中设煴炉,常令火气郁郁然。”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陆羽笔下的育和这里的煴阁设计想法几乎完全一致,保存原理也一样。育用木头做框,四边和上下都是全封闭,开有门而无窗,其余的都是用竹条编织而成,上面再糊上一层隔潮气的纸,增加密封性能。它中间放的器具和火炉相似,平时放炭灰,吸附潮气;到了阴雨连绵的梅雨天就在炭灰中焚火去湿。从里面可以放火炉之类的器具可以看出,育的大小已可作一间储藏室了,这和煴阁更为相似。

  不过要说明的是,育是专门用来存放烘干茶叶的,所以在密封性上,要求比煴阁要高很多,并没有设计可以纳风的窗户。煴阁应该是南方一些富足之家,出于保存贵重怕潮物品的需要,建造出的储藏间,平时可以开窗透风,潮湿季节才燃火烘烤。世人以为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所说的煴阁是其独创,由此来看应该是前人发明借鉴而得的。而煴阁的发明是否借鉴了唐时的“育”,就不得而知了。

宜昌来思教育培训学校网站

  三之造

【原文】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①。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②始抽,凌露采焉③。茶之牙者,发于丛薄④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⑤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⑥。

【注释】

  ①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农历二到四月份相当于现在阳历三月至五月中下旬,与现在的农历基本吻合。这时期,我国的茶农正忙于采春茶。

  ②薇蕨:薇和蕨两种植物名。这里比喻刚出芽的茶叶。

  ③凌露采焉:趁着清晨的露水采茶。

  ④丛薄:葱葱郁郁的草木。

  ⑤颖拔:直立而高耸。

  ⑥茶之干矣:茶就制好了。

【翻译】

  农历二、三、四月份,正是采摘茶叶的时节。肥大、健壮如春笋般的嫩芽,生长在肥沃的风化碎石土壤中,长四、五寸,当它们破土而出如薇、蕨嫩芽时,趁着清晨的露水开始采摘。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生长着次一等的芽叶,有的老枝上长出三到四枝,选择长势好、挺拔的采摘,下雨天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无云便可采茶,将采摘的芽叶倒入甑中蒸熟,熟后倒出用杵臼捣碎,然后再放到模型里用手压成一定的形状,后焙干,穿成串,密封好,茶叶就制好了。

【延伸阅读】

  采茶是茶区农人的农事活动之一,这种活动从茶的种植开始传承了几千年。它繁衍出丰富的茶文化,尤其在民间,茶文化更是展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彩内容。

  对于采茶的时令,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说法,这些都很鲜活地保存在各地的农谚中。江浙一带很多地方有民谣说:“清明一杆枪(茶的芽叶形状),姑娘采茶忙。”湖南茶农中也流传着“吃好茶,雨前嫩尖采谷芽”的说法。湖北的说法也很生动有趣:“谷雨前,嫌太早,后三天,刚刚好,再过三天变成草。”

  采茶时节,青山翠碧,暖风习习,那些采茶的年轻人劳动之余,便创造出茶歌茶舞,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这种艺术形式最早见于明王骥德《曲律》:“至北之滥,流而为《粉红莲》《银纽丝》《打枣杆》;南之滥,流而为吴之《山歌》,越之《采茶》诸小曲,不啻郑声,然各有其致。”其到清代则发展得更为完整。清李调元《粤东笔记》中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这说明早在十七世纪,采茶已盛行于南方诸省。

【名家杂论】

唐代,人们对于采茶的时间要求并不严格,所以陆羽说采茶时间是农历二到四月,按如今的公历算,是三月到五月之间。简而言之,就是在春天采摘。从唐代很多诗作中,也可以窥见春季采茶的季节特征。杜牧《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中有“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的句子;温庭筠《赠隐者》一诗写道:“茅堂对薇蕨,炉暖一裘轻。醉后楚山梦,觉来春鸟声。采茶溪树绿,煮药石泉清。不问人间事,忘机过此生。”

  到了宋代,人们对采茶时间的要求开始严格起来,一般从惊蛰开始,到清明之前为采茶的最好时期。对于采茶的天气、手法等也有了更高要求。采茶时间选在天气晴朗的早晨,太阳未出露水未干之前,如果茶叶被太阳晒到,其蕴含的膏脂就会消耗,也会失去一部分水分,导致芽叶不鲜嫩。采茶的时候,要求用指甲而不用手指,因为手指的汗液会让芽叶受到熏染。唐时人们认为芽叶挺拔的就是好茶叶,但宋人会精益求精,以芽叶的形状来分级。通常的标准是芽越嫩越好,一芽者像莲花含蕊未放,称为莲蕊;二芽如红缨之矛,称为旗枪;三芽如麻雀张口,称为雀舌。名美茶香,闻名而知茶必非凡品,中国古老优雅的韵味,从茶名中可见一斑。

  采茶不仅是茶农的乐事,也是一些文人隐者的雅事。唐代皇甫曾写了一首《陆鸿渐采茶相遇》,诗里说:“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其中的隐逸之趣,给采茶这件平常事平添了一层美学色彩。

宜昌来思教育培训学校网站

  Midsection Of Man Pouring Chinese Tea From Teapot

【原文】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①,如胡人靴②者,蹙③缩然(京锥文也④);犎牛⑤臆⑥者,廉襜然⑦;浮云出山者,轮囷⑧然;轻飙⑨拂水者,涵澹⑩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⑪泚⑫之(谓澄泥⑬也);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⑭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⑮簁⑯然(上离下师)。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⑰,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⑱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注释】

  ①卤莽而言:粗鲁、大致地说。卤,通“鲁”。

  ②胡人靴:古代中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脚上穿的长筒靴子。

  ③蹙:皱,收缩。

  ④京锥文也:箭矢刻着的纹理,或大钻子刻的线纹。日本布目潮沨认同大典禅师的说法,认为是当时特别流行的一种纹样。文:纹理。

  ⑤犎牛:又叫封牛、峰牛,一种颈、胛肉块隆起的野牛,酷似单峰驼。

  ⑥臆:胸。

  ⑦廉襜然:像车上的布帘那样来回起伏。廉:边沿。襜:古代马车上的帘子或系在身上的围裙。

  ⑧轮囷:盘曲、聚拢。囷:回旋,积聚。

  ⑨轻飙:微风。

  ⑩涵澹:水轻轻荡漾起伏的样子。涵:水波动荡。这里指摆动、荡漾。

  ⑪澄:液体中的杂质沉到最下面,从而使杂质和液体分离。

  ⑫泚:纯净,透明。

  ⑬澄泥:陶匠淘洗的泥土。

  ⑭箨:竹笋皮,俗称笋壳,指包裹在竹笋最外层的叶子,后渐渐脱落。

  ⑮籭:去粗取细的竹筛。籭,同“筛”。籭,音离。

  ⑯簁:竹编的筛子。簁,音师。

  ⑰凋沮:衰败,稀疏。

  ⑱委悴:干枯萎缩。

【翻译】

  茶饼有千姿百态的形状,粗略地说,有的像褶皱很多的胡人靴子(箭矢刻着的纹理);有的像只有细微褶痕的野牛胸部;有的像浮云盘曲聚拢出山的样子;有的像微风掠过河面激起一道道的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淘洗、沉淀出的泥膏那么细腻光滑(陶匠淘洗的泥土称为澄泥);还有的像刚修整过的土地,突遇暴雨急流,被冲刷得凹凸不平。这些都是茶中的精品,属上等茶。有的茶叶像笋壳,枝梗坚硬,不易蒸捣,所以制成的茶饼形状如坑坑洼洼的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稀疏,而且改变了原来的相貌,所以制成的茶干枯萎缩,这些茶被称为坏茶、老茶。

【延伸阅读】

唐代初期,茶有四种形态:觕茶、散茶、末茶、饼茶。觕茶类似今天所说的茶砖,它方便储藏但看起来不精致,是边疆民族的常饮之物。散茶和末茶基本可归为一类,在制作中茶的芽叶不做成饼状而是烘焙后就收藏起来,和现在冲泡的茶叶相同,不过在饮用的时候要研磨成末茶。饼茶出现之前,这三种形态的茶都在民间流行。唐代中期,饼茶开始普及,以上三种茶叶逐渐减少。

  宋代贡茶,进一步发展了饼茶的制作工艺,用金银做模具压制饼茶,以龙凤做花式,去掉了唐代饼茶中间的孔眼。这个时期,饼茶又称团茶,茶饼需要研制数次,并添加龙脑香料,外层上蜡,油光可鉴。

  团茶类型诸多,形状各异,有圆形、椭圆形、下方上圆形、龙团方形、六角梅花形、六角尖瓣形等,其精致程度令人惊叹。

  宋代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说:“茶为物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他在职二十几年,才得到皇帝赐的一块龙饼。苏轼则要幸运得多,“小团得屡次”。后人曾诟病这种茶太过精美奢侈,不符合茶道以俭养德的理念,不过宋时龙凤饼的加工工艺,确有其可取之处。

  到了元代,粗犷豪放的北方蒙古族难以接受制作太过精细的团茶,因此统治阶层多饮觕茶,此时民间饮茶则多为散茶。

  从明代开始,团茶被正式废除,其他三类茶流传下来。明清时期花茶出现,并在京城风靡一时。

宜昌来思教育培训学校网站

【原文】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①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②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③,存于口诀。

【注释】

  ①坳垤:高低不平,这里指凸凹不平的茶饼表面。坳:地面最低处。垤:小土丘。

  ②总之:敷衍了事,做事不认真。

  ③否臧:善恶。否:恶,坏。臧:好。

【翻译】

  从茶的采摘到封装制好,共需七道工序。从胡人靴子般的皱缩状到经霜荷叶般的衰萎状,分八个等级。下等的鉴别方法是把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标志;此等的鉴别方法是把皱缩、黄色、凸凹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最好的鉴别方法是既能指出茶的妙处,又能道出不好之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压出了茶汁的表面就光润,含着茶汁的则皱缩;隔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平整是因蒸后压得紧,凸凹是任其自然,压得不紧。这是茶和草木叶子的共同特点。关于茶好坏的鉴定,还有一套口口相传的秘诀。

【延伸阅读】

唐代的饮用茶,都是以蒸青团茶为主,按照其品质优劣可以分为八个级别,分别是胡靴型、牛臆型、浮云型、拂水型、膏土型、地潦型、竹撬圣及霜荷型。胡靴、牛臆这两种是优质茶中的极品,而竹撬圣、霜荷两种最为粗劣。

  到了宋代,朝廷对团茶的制作更为讲究,团茶品类不断翻新。团茶里开始加入各种香料,甚至用金银重彩来装饰团茶的外表。这些做法显然起到了“不无夺其真味”的反作用。向来就有一大部分人饮茶是为了追求茶的自然香味,他们自然对这样“打扮”茶饼持反对意见。苏东坡曾在读过前人“姜宜煮更夸”诗后,批评唐人饮茶有股“河朔脂麻气”,就是说唐人让其他食物和茶一起煮,已经导致茶失去了本身的真香——更何况直接在茶饼中加香料呢!《茶录》中也旗帜鲜明地坚持茶“香重者”“非上品也”。连宋徽宗赵佶也在《大观茶论》中说:“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

  其实,团茶的这种革新,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据史料记载,饮用加了龙脑香料的茶,不但不能让人“清心”,反而会使人心烦胸闷。后来,朝廷就下令,制作茶时不能再加入香料。

  在民间,因为朝廷的引导,也有茶中加香料的习俗,到明清时期,尽管习俗未能全废,但也难以延续发展了。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也对制茶有“以茶剔叶取心,清泉渍之,去龙脑诸香”的记载。

宜昌来思教育培训学校网站

  喜欢的话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整合,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西畴县网络教育专业_西畴县网络教育机构是什么

来源:云南网清晨,西畴县一中6个年级4400名学生在崭新的塑胶足球场上举行升旗仪式,足球场四周是整洁的校舍。校长郑杰告诉记者,以前的

01-06

墨江网络教育专业_墨江网络教育机构是什么

来源于网络因工作需要,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招到合适人才,经研究,在《2019年墨江县事业单位紧缺人才招聘公告》的基础上,对2019年墨江

01-06

石林网络教育专业_石林培训学校机构有哪些

2021年11月3日下午,石林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润桥受邀到石林县委党校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专题知识宣讲,县委社会建设工作领

01-06

永平县网络教育办地址_永平网络教育电话

前往广东汕头市海滨路3号,搭乘一块钱的轮渡就可以欣赏到海上的夕阳,一位从广州来的游客来回坐了4次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去。1200多公里

01-06

景东网络教育办地址_景东网络教育电话号码

9月15日,公安局网安、经侦、法制大队及县委网信办、县人行等单位在县职业高级中学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青少年日主题宣传活动。

01-06

内蒙古北方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网上报名

我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来自锡林浩特市的王江、呼伦贝尔市的乌日格不远千里报名成为我市的抗疫志愿者。他们坐大巴、乘火车,花了

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