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潘星教育网资源平台!
潘星教育网>高中教育>高中课程>正文

澳门国际高中课程怎么样_澳门国际高中课程报考条件

更新时间:2023-03-07 18:19:58作者:潘星教育网阅读量:94

澳门国际高中课程怎么样

  松山湖实验中学全面推行STEM教育。图为老师讲解机器人视觉识别系统。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澳门国际高中课程怎么样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人齐聚东莞松山湖,从STEM教育入手共商科创人才培育。

  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备受教育界瞩目的粤港澳三地教育论坛终于在东莞松山湖启幕。上周末,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STEM教育论坛上演,在大湾区打造教育、人才高地的背景下,逾300名粤港澳教育人汇聚一堂。论坛的核心使命是以STEM为切口,推动粤港澳三地的教育合作发展。

  合作的聚焦点在于为大湾区建设教育和人才高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在论坛现场发出呼吁,“这是新时代赋予大湾区的校长和老师在科技变革大潮中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与责任。”

  教育和创新是大湾区发展驱动力

  “通过STEM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课程领导力是校长核心领导力之一”“姊妹学校交流取长补短,提升创新人才培养”……一个个鲜明的观点直指未来创新人才培育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

  12月的松山湖,木棉花开正灿。来自香港的50余名专家代表团,清晨6时从港出发,在论坛开始前顺利抵达会场,便利的交通让粤港澳三地的往来更加顺畅。

  这场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与香港科技创新教育联盟、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澳门中华教育会联合主办的论坛,是继去年12月在深圳举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广东省STEM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仪式暨广东省首届中小学STEM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之后,在粤举办的又一场高规格聚焦STEM教育盛事。

  STEM教育,即融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的学科教育。2017年6月,中国教科院成立STEM教育研究中心,通过整合院内外专家资源,聚焦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为我国STEM教育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STEM教育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质疑与批判、解决问题等高阶思维,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统筹协调、团队合作等非智力因素,对培养创新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汤贞敏指出举办大湾区STEM教育论坛的必要性及迫切性。他呼吁大湾区中小学要把握时代机遇,将STEM教育的理念、方法渗透进各相关学科,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携手为大湾区建设教育和人才高地、国际教育示范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合力推动教育创新已成为粤港澳三地的共识,着力技术与人才创新的交流探索正在大湾区涌现。12月7日,2019东莞大湾区科创大讲堂第三期暨大湾区人才创新发展峰会在松山湖举办,业界专家与企业代表纵论大湾区背景下企业人才创新工作;而在3天前,2019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在深圳召开,数百名企业家、行业专家共同探讨未来科技新趋势和新机遇。

  时间继续往前推,11月底,全球50多名院士来莞参加峰会,以“最强大脑”助力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东莞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问诊把脉。令人欣喜的是,从今年起广东院士高峰年会将连续三年在东莞举办。

  学界、业界、院士团队的交流碰撞,让大湾区协同合作的方向越研越明。对比东京湾区、纽约湾区的高校、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数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表示,“大湾区的发展驱动力在于教育和创新。”

  日本有780多所高校,其中东京湾区有255所,占比约29%,湾区其他学术研究机构占40%;全美7家大银行有6家在纽约湾区,全美最大的500家企业有1/3以上总部设在纽约湾区,湾区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1/3。

  纵观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不平衡之痛尚待解决。目前,广东共有大学154所,其中本科学校67所,985及211高校4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澳门的大学分别有18所、7所,大湾区内进入世界前100的4所大学均在香港。

  从高新企业及高端人才吸引力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为17.47%,世界500强企业20家。粤港澳大湾区在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数量、世界500强企业、国际人才吸引力等方面仍有差异。

  “要通过教育生态构建和创新人才培养优化用人结构,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对创新机构和高素质人才的吸引。”王素认为,此举是支撑未来大湾区发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她建议,通过打通学校、企业、校外资源的合作,完善教育城市配套公共服务体系,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STEM教育优质师资及资源的共享,让大湾区发展红利辐射影响更多人。

  科创教育成创新人才培养探索风口

  论坛立足当下探讨人才培养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此次粤港澳大湾区STEM教育论坛聚焦的现实之问。

  今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印发。以时间推断,今年进入小学的学生,大学毕业时将迎来“教育现代化2035”的节点。科技的日新月异令未来变得不可预知,沿用现在的教育模式及教学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

  教育需要长远的发展眼光,通过创新教育手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日益成为业界的探索方向。倡导多学科融合的STEM教育备受推崇,科创教育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粤港澳三地也有不同程度的探索。

  以香港为例,从2015年全面推行STEM教育,于2018年11正式成立STEM教育联盟,近年来还持续加大对科创教育的投入,且资金向基础教育倾斜。

  目前澳门尚未出台相关政策,但学校围绕培养科创人才的探索开始较早。在澳门培正中学,学校不仅开设STEM课程,还设有探究课程总监。

  “我是一名调皮的老师,带着学生打游戏。”澳门培正中学课程总监温紫峰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摸索,逐渐形成以游戏为主题的STEM教育方式,并在打游戏的过程中开展编程教学,鼓励学生发表编程想法,注重对游戏角色逻辑的设计。针对STEM教育课程开发设计,温紫峰的经验是先确定核心方向,如乐高游戏充分利用乐高社会资源、平台,在实践中把STEM教育理念体现出来。

  以科创教育为突破口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粤港澳三地教育工作者的默契。去年12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广东省STEM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挂牌。依托于“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目前广东共有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首批领航学校13所、首批种子学校38所、首批种子教师10名。其中,东莞有8所学校入选首批领航学校、种子学校,1名教师入选种子教师名单。

  科创教育方兴未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途径亦不断深化,教育部门与学校、老师、企业共同参与探索的春风逐渐在南粤吹起。“高校+普教”“普教+职校”“学校+企业”为代表的跨界合作模式,正在拓宽科创教育育人的新思路、新实践。

  今年11月16日,东莞市创客教育协会在麻涌成立。两年前,一街之隔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与麻涌古梅一中携手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古梅一中提供师资、设备等资源,两校的成功探索促成协会的成立。

  “研学以及‘STEAM’(在STEM基础上融合艺术Arts)教育是未来的方向,协会成立让东莞的创客教育走在前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副校长李中生表示,未来该协会将致力于整合校园、社会创客资源,为东莞提供创客教育解决方案。

  推动大湾区特色协同教育课程开发

  科创教育氛围的培育与城市创新生态紧密相连。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定位不同,产业结构不同,三地教育协同创新牌怎么打?从STEM教育的成功探索出发,未来三地在教育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师资团队上或许能探寻合作路径。

  广州是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深圳集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中心,产业结构催生高端人才需要。王素表示,“打好科创教育人才培养这张牌,需要共建大湾区教育新生态,为城市吸纳高端人才做服务。”

  教育生态的构建非一朝一夕,更需要全社会参与科创人才的培养。汤贞敏认为,应注重整合STEM课程资源,通过校内与校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工厂等合作,构建活力、合作、包容的STEM教育良好生态。

  以柔性支撑共建协同环境,此次论坛的意义在于汇聚三地专家、学者的力量,共商STEM教育未来,共议新模式,通过STEM教育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范式,培育具备批判性思维、数字素养和科学探究、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科创型人才。

  协同创新离不开社会环境、人文素养的支撑,大湾区STEM教育开发与实践需扎根大湾区发展实际,凸显大湾区特色亦成为共识。“从课程开发到教学实践离不开一批拥有多学科素养、富有挑战精神、具备创新思维的教师团队支持。”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指出,帮助教师提高多学科素养,促进教师构建科学的STEM教育、课程观,提升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能力,打造一支素质高、理念新、德行好、干劲足的教师团队,是三地推进STEM教育的首要任务。

  师资、课程的合作开发依赖于时间的打磨。高规格的盛事、高质量的分享,为一线STEM教育工作者搭台,让他们在短时间里对STEM教育实践及三地的协同创新有了深层次思考。

  香港正觉中学校长游美斯采访时表示,广东和香港在STEM教育开展方面各有优势,通过与专家及与会学校代表交流,她开始关注打通STEM小学、初中教学连贯性培养问题。

  “澳门教师分享的STEM课程理念和实施步骤对我触动很大,所展现出来的不只是能力,还有激情和动力。”深圳市福田区福强小学教科室许志钢老师收获良多。他说,推动STEM教学大湾区学校落地,不仅要有个人激情,还要营造团队氛围,从校级层面对老师教学探索给予鼓励认可。

  ■观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

  通过技术手段共享资源实现教育公平

  围绕“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STEM教育创新发展”议题,王素从《STEM教育赋能大湾区发展》出发,分享观点及建议。其表示,优质的基础教育对于吸纳高端人才及其家庭非常重要。

  要实现STEM教育赋能大湾区发展,王素表示,一方面要吸引STEM人才,以满足大湾区科创教育、产业结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建立STEM教育新生态,加强企业、高校的联合,通过STEM教育赋能,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吸引高素质人才聚集,服务大湾区发展。

  此外,王素表示可以通过STEM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育公平。目前,不仅大湾区区域内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从广东全省区域来看,粤北等教育欠缺地区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她建议首先加强中小学的STEM教育,以教育的手段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通过重构课程、转变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技术的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未来竞争力。

  落实到实践,针对师资、教材、教学方式的欠缺,可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和构建新生态,以在线教育、AI技术、教师助手、虚拟教师、双师教学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在线教研与教学,弥补优质师资、优质资源的不足。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

  整合资源构建大湾区科创教育生态

  在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STEM教育论坛上,汤贞敏从“聚焦STEM课程,助力创新人才培养”入手,强调在新科技、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时代,STEM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质疑与批判、解决问题等高阶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定位之一。大湾区中小学要把握时代机遇,深入思考科技创新与STEM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之间的关系,将STEM教育的理念、方法渗透进各相关学科,创新学习场景、整合学习内容,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为大湾区建设教育和人才高地、国际教育示范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推进中小学STEM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汤贞敏提出四方面建议:

  一是积极发挥校长STEM课程领导力,强化STEM课程思想力、设计力、执行力、评价力、资源整合力;二是加强STEM课程开发,通过开展解决核心问题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要注重整合STEM课程资源,通过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库,校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工厂等资源,构建活力、合作、包容的STEM教育良好生态;四是要创新优化STEM课程评价,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多元化评价学生。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黄锦良:

  发挥750对姊妹校科创教育纽带作用

  在黄锦良看来,迈向创新型、知识型经济,需要进一步强化创新人力资源、科技创新教育和研发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香港科技创新教育联盟一直主张科技创新教育是全球教育趋势,并力推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围绕粤港澳三地教育合作,黄锦良给出一组数据。目前,香港与大湾区九个城市结成的姊妹学校已经增加到750对,不少姊妹学校正通过科技创新教育,结合语文、数理、艺术等科目营造多元教育环境,培养科技人才,助力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其表示,粤港两地教育、师资各有特色,内地教师教研能力突出,香港教师偏向通才,以姊妹学校交流为纽带可以促进两地师生交流,取长补短,提升教学能力。

  黄锦良说,大湾区发展与三地青年的未来息息相关,为了辅助学生建立21世纪的核心能力,教师必须提前装备自己。他建议三地教师可以考察大湾区有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以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育教学材料,并注重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引导,在学习环境和实际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创新力。

  澳门中华教育会副理事长陈志峰:

  以三地先行经验共研STEM教育新模式

  在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STEM教育论坛上,陈志峰从澳门STEM教育现状入手为三地合作献策。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STEM教育的探索很早已经开始,相比广东、香港出台STEM教育发展战略,目前澳门特区政府尚未公布STEM教育的政策和报告,但STEM教育教学已经在学校中扎根。

  陈志峰直言,对澳门来说,香港和广东既是开展STEM教育的先行者,也是重要合伙人。粤港澳三地人员、文化、经济联系密切,合作基础良好,并拥有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愿景,目前三地在STEM教育发展上均取得一定的成就、经验,同时也存在各自局限,合作正是三地共同发展的关键举措。

  他表示,鼓励对外交流合作将成为澳门STEM教育一大发展方向,未来将加强与粤港两地交流合作,以此扩大澳门STEM教育交际圈。同时,三地携手共商STEM教育方法、共研STEM教育模式、共享STEM教育经验,以大湾区STEM教育的先行经验,为其他省份或地区提供借鉴,推动STEM教育的全面开展,助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从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出发勇于先行先试

  东莞教育走出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

  在东莞市塘厦初级中学,从今年2月开始,每周二、周四下午4时50分,来自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的老师准时入校园,为学生开启第二课堂无人机STEM教育课程。

  在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STEM教育论坛上,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以“无人机STEM课程工程性设计与实施”为案例,分享学校普职融合培养人才的探索实践。一所初级中学,一所职业学校,不同教学体系下的两所学校因“STEM教育”有了交集,两校的成功探索与实践,成为东莞教育人创新实践的生动案例。

  同期时间,另外两场高规格的科创教研盛会先后在松山湖举办。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到未雨绸缪布局未来学校,从专家院士校园行到搭台科技创新大赛,从创客教育校际影响到普职融合携手育人……梳理东莞教育创新的实践与探索,由踩点先行先试,如今已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教育创新之路,创新因子效应逐渐放大,东莞家门口办高端交流会成教育新常态。

  把握先机先行探索科创教育初见特色

  随着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先后落地,以院士专家为代表的智囊团频频到访东莞,为城市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12月7—8日,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人齐聚东莞松山湖,从STEM教育入手开展科创人才培育,贡献教育人的思考与智慧。

  论坛为何会选择到东莞召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论坛筹办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与东莞的科创教育氛围有关。东莞教育信息化探索早,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科创教育人才的培养探索,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学校。

  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中心任务,东莞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进步、人才优势凸显,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有力支持。东莞教育围绕“公平、均衡、优质、创新、共享”价值取向,从2015年开始教育信息化探索,打造教育信息化“慧平台”、整合教育信息化“慧资源”、深化教育信息化“慧应用”。

  作为沿海镇区民办学校的代表,长安镇振安中学成为东莞首批慕课试点学校,借助教育信息化“慕课”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实现了办学的弯道超车。目前,学校网络连教室、WiFi连课堂,学生平板电脑的持有率超过95%,该校创建了智慧课堂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教学效率提高。

  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东莞市财政将对175所民办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予以奖励。截至今年上半年,东莞共对131所民办学校的建设项目予以立项,已奖励85所民办学校共计4824万元。

  打造信息化平台,创新教学方式,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信息化渠道向薄弱学校推送,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助推学校教学提升。立足于培养能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人才,东莞未雨绸缪开始布局未来学校。今年3月,东莞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教科院国内首个未来学校实验区落户东莞。同期,松山湖未来教育集团正式揭牌。

  布局未来学校,将依托教科院“国家教育智库”的平台、资源和力量,为东莞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理论与科研支持、人才与治理支持、专业指导。今年5月,首个未来学校课程大赛面向全市教师征集创意方案,获得东莞教育业界的高度关注和参与。

  对此,东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的竞争力将体现在未来课程的竞争力,“面向未来推动课程改革与创新,鼓励运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

  从莞式“慕课”走红到未来教育试水,立足不同教育发展阶段及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从创新人才培养出发,东莞教育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适合东莞特色的发展之路。

  数据显示,在建设百校创新人才培育基地的基础上,2018年以来东莞建设97所创客教育学校,形成包括科技创新大赛在内的11项品牌科技活动,8所学校入选“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首批领航学校、种子学校,1名教师入选种子教师名单。

  此次大湾区STEM教育论坛落地东莞,被业内看作是对东莞持续开展创新教育的积极回应。以论坛为契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在为东莞教育发展带来创新思维引领、提供经验借鉴的同时,也进一步助推东莞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创新因子效应放大高端科研论坛轮番举行

  依托东莞市教育部门创新教育环境的培育、打造,一批学校抓住机会,搭乘政策东风实现华丽转身。从学校层面的创新探索,早早在一批学校埋下种子。

  今年7月,东莞中学女生曾嘉在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凭科创项目《基于同步辐射技术对提高镁合金硬度的热处理过程的研究》捧回一等奖。这是大赛改制以来,东莞高中学生项目首次入围全国赛,并取得历史性突破:既是近20年来东莞学子获得的第五枚金牌,更是东莞高中学生获得的首枚金牌,之前4枚金牌均来自初中和小学组。

  曾嘉的研究项目历时一年半,对物理痴迷的她在初中就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她告诉记者,未来或从事基础物理研究。

  与百年名校东莞中学一脉相承的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创办于2005年,经过14年的发展,目前学校STEM课程已形成三类教学体系,即针对全体高一高二学生开设的STEM技术课程、机器人社团开设的拓展型课程、针对竞赛学生的拔尖型课程。

  该校老师郑敏祥透露,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从创校初期就开始探索,经历由2005到2008年萌芽阶段,2009到2013年尝试阶段,2014年至今的普及阶段。

  同样带有莞中系学校“细胞”的还有松山湖实验中学,学校创办于2015年,校长万飞在创校之时即思考“学校应该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的有竞争力人才”,此前他任教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从莞中到松湖莞中,再到松湖实验,名校影响辐射实现接棒传承,科创育人理念正如一粒种子,呈现东莞学校创新教育的动态生长,也为东莞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校际样本。

  麻涌镇古梅一中则采取另一种形式的探索。学校依托一街之隔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资源,于2017年底成立创客工作坊,开始系统的科创教育体系打造、组建教学团队。学校副校长邓文勇介绍,目前学校初一年级每学期上8节创客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并在初二年级时吸纳入创客工作坊。

  有了完善的教育教学机制,创客工作坊成立一年半时间,古梅一中获得国家、省市镇400多个奖项,创客已经成为古梅一中的教学特色标签。今年夏天,学校毕业生钟恩浩以麻涌镇首位科技特长生名义,成功升入东莞中学。

  11月16日,基于成功的合作探索,两校参与发起成立东莞市创客教育协会,通过平台聚力、辐射影响更多学校及教师,释放东莞科创教育正能量。

  不仅学校在积极探索,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亦持续助力。据悉,围绕青少年科普教育,在校园埋下科技种子,自2009年以来东莞组织开展专家校园行、院士校园行等活动累计超过350场,全市超过16万师生现场领略科学大师的风采。

  而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东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比赛收到全市326所学校参赛作品2194件,参赛数量历届最多,目前活动已经成功举办十五届,是东莞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

  从先行先试的探索,到创新效应的东莞校园、教育圈的持续放大,科创教育在东莞发芽、壮大,并开始释放收获红利。如今,在家门口办高端交流会已经成为东莞教育新常态,依托高端交流平台,东莞教育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在粤港澳大湾区STEM教育论坛同期,12月5日—6日,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研讨会在松山湖中心小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科学教研员和科学教师齐聚东莞;12月8日,Link&Leap高峰论坛暨STEAM课程与科技赋能教育交流峰会在清华附中清澜山学校举行,论坛聚集包括清华附中校长在内的诸多国内外跨学科教育专家以及200多名基础教育科学教育者。

  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教育一线工作者汇聚东莞,让教育交流变得直接、便捷的同时,更利于新理念、新方法及时落地,持续激活东莞教育活力。

  以项目推动普职融合探索育人新模式

  纵观东莞教育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传统应试学习、一成不变的教育教学已难以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相匹配。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优化教育生态,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东莞教育及教育人如何找到准确发力点,持续不断往前探索同样值得思考。

  从大湾区STEM教育论坛的议程设置或能寻得启发。围绕STEM的实践探索方向,论坛设置“大湾区STEM教育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大湾区STEM教育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及空间建设”两场分论坛,分别邀请多名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畅谈经验及解决方案。

  来自东莞的两所学校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和松山湖实验中学,分别从两个主题畅谈学校的实践经验。在普职融合探索中,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与塘厦初级中学开始无人机STEM课程的合作;松山湖实验学校围绕STEM教育形成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包括创客类的STEM课程、基于初中学科的STEM+课程以及主题式(项目式)STEM课程。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普职融合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目前落地实现人才共育的学校并不多,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的实践多次被当作样本受邀分享。

  普职融合的突破口在哪?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黄志红认为,普通教育要从职业教育当中汲取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让孩子跳出纯粹的、知识的、事实的、概念的死记硬背学习,进而走向直观的模型学习,强化动手实践、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教育则从普通教育当中得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启示。

  “根本来说,普职融合的必要性在于让学生将知识学习和动手实践结合,在跨学科的STEM教育项目中找到连接。”黄志红说,广东职业教育基础好,在普职融合过程中职业学校可以共享师资、共享实训课程、共享设备设施、共享场地、共享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激励。

  她建议,普职融合STEM教育课程可以项目式开展,围绕工程设计来贯穿课程设计,借鉴职业教育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回归到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比如暑假出门,如何为阳台上的植物设计人工智能传感浇水系统。”

  借助职教学校资源开展STEM是一种模式探索,而目前东莞学校更多开展的是校内实践探索。以东莞某公办学校为例,学校从2018年开设STEM教育课程,并自主开发使用教材,以选修和兴趣小组形式进行学习。通过一年教学,发现学生在创新思维、协作能力、动手能力、表现力、主动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提高。从今年秋季开始,学校将其纳入必修课程,以三种形式开展:一是创新思维必修课,二是创新设计选修课,三是创新智造社团活动。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遇到不少困惑。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学校从事STEM教育的8位教师均为兼职,部分老师还兼任班主任,人手不足,“这可能是东莞很多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有全职教师负责科创教育。”

  对于STEM教育进一步落地实施,面对执教老师理论水平、执教能力有待提高的困境,其建议可以从提高师资培训能力着手,统一对教师进行培训。

  ■教育创新案例

  松山湖实验中学:

  STEM教育课程开发——

  多学科老师携手开发

  “冰激凌创业营”课程

  锤子、刀锯一排挂,切割机搬进课室,3D打印机触手可用,这样的上课场景对于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的学生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创办于2015年的松湖实验,从办学之初就将科创教育的思维融入教育教学中,目前学校是“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首批领航学校。

  “智能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生活日新月异,作为校长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学校应该如何去培养适应未来、有竞争力的人才?”校长万飞如是分享。

  他引用美国21世纪技能学习联盟的研究,表明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是未来社会非常重要的能力素养。因此,松湖实验一直在思考如何围绕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去开设课程,培养学生。

  为了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松湖实验的老师开始进行相关探索,语文、物理、科学等多个学科教师合作开发跨学科融合“冰淇凌创业营”课程,通过项目把数学、科学、艺术、技术、金融等多学科知识结合,于是有了学校STEM教育课程的初步实践。

  “在这堂‘冰激凌创业营’课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冰激凌的制作工艺,还要设计商业计划书、了解财税体系、品牌打造、广告营销等一系列知识。”万飞说,针对课程教学,学校特别编写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因为这些课程,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把企业、社区都变成课程资源,收获非常大。”

  目前,松山湖实验中学已经开始在校内全面推行STEM教育。学校实施智慧课堂,给每个孩子配备平板电脑,并实施选修走班教学。选修课程有198门,学习资源更丰富,学习更具个性化。同时,初一学生进校以后必修两门课,即“创新技能”和“工具使用课”,包括金工、木工、3D打印、激光切割等工具的使用。

  从STEM教育课程体系来看,松湖实验主要有三大类:基于创客类的STEM、基于初中学科的STEM+课程和主题式(项目式)STEM课程。万飞表示,经过几年的探索,他有一个最大的感触,“首先要拥有STEM课程理念,只有这样学校课程才会丰富,教育才会更尊重个性与创造。”

  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

  普职融合新探索——

  无人机夏令营活动

  开进校园

  在东莞市塘厦初级中学,从今年2月开始,每周二、周四下午4时50分,一群来自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的老师会准时入校园,与学校科技老师一起,为学生开启第二课堂无人机STEM教育课程。

  中职学校与普通初级中学,携手合作培养学生。这样的创新源于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主导的“无人机STEM教育实践研究”课题,课题主持人李刘求。

  他透露,2016年电子科技学校组建无人机专业教学班,2017年与大疆慧飞建立校企合作,目前学校是广东省无人机协会理事单位,依托无人机专家,学校开始STEM+课程普职融合新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庞大且专业,我们从中梳理整合适合中小学上的STEM教育课程。”李刘求说,为了拓宽普职融合探索的路径,学校做了非常多的尝试,包括成立学生孵化公司,在社区、少儿活动中心等地做无人机相关的体验式科普创新课程。而与塘厦初级中学的合作沟通始于2018年,这是学校首次尝试普职融合培养模式的落地实践。

  经过前期沟通,两校达成共识,从着手共建STEM教育无人机课程和以第二课堂为着力点进行课堂实践的合作方向,开始普职融合探索。在学生创新培养中,充分借助电子科技学校无人机创新工作室、师资队伍、1000平方米飞行场地等资源优势,从无人机应用、创新思维、人文素养和学科融合几个角度去探索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做科技类的STEM教育,学生非常有兴趣。”李刘求介绍,两校合作以来,电子科技学校老师每周两次入校,与塘厦初级中学科技老师一起上课,依托学校第二课堂,从无人机试飞、外形、编程等展开教学,并设计完整的课程框架,从无人机基础认识,到模拟器设置与起降飞行,进而延伸到纸飞机和穿越机竞赛、无人机航拍、DIY无人机与编程四大课程项目。

  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李刘求介绍,今年暑假期间,学校与塘厦初级中学组织开展无人机夏令营,20多名中学生,在电子科技学校开展为期10天的学习。“我们采用学校的教材和设备教学,三个学生为一个小组,进行无人机制作、测试、试飞。”李刘求直言,当试飞机飞向蓝天的时候,学校田径场内都是孩子的欢呼声。

  撰文:黄婷 毛敏 统筹:王慧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整合,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高中课程是怎么开始的_现在高中的课程怎么安排的

■摘要:本文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人文学科课堂教学的五个要素和文本解读的三个层面阐述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问题

08-04

高中课程学习资源_高中课程资源网站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光明日报记者靳晓燕杨飒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会泽一中高三学生刘萤的家长,见证了学校的变化:和10

08-04

剑桥国际高中课程毕业薪资_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后年薪多少

G5超级精英大学代表了英国最顶尖的科研实力、师生质量和经济实力且常年占据英国大学排行榜前五名进入G5名校可以说是不少准英国留

08-04

英语高中课程改革_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

今年,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了2022年的新课标,相关规定将在今年秋季学期实行。其中,最受大众争议的是:英语课程在新课程标准

08-04

高中课程教学教师岗位_高中教师的岗位职责

文|立枚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母校——安丘一中任高中教师。那庄重而又有些陌生的校园,那熟悉的老师,年轻的同事,那浓浓的读书氛围,都让

08-04

每科考30多分的高中课程_高中课堂30分钟

#2020生机大会#经常在想,自己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呢?可能就是没上过大学!没有在最好的年龄里去体会大学生活,没有在最青春的时期去感受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