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潘星教育网资源平台!
潘星教育网>网络教育>网教试题>正文

华师大网络教育美学论述题

更新时间:2022-06-04 16:40:01作者:潘星教育网阅读量:60

  00037美学自考笔记 七章全 笔记依据教材

  《美学》朱立元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笔记依据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第二节 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第三节 美学的哲学基础

   第四节 审美与人生

   第五节 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发生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优美与崇高

   第四节 悲剧与喜剧

   第五节 丑和荒诞

  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

   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第五章 艺术论(一)

   第一节 艺术与艺术作品

   第二节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第三节 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

   第四节 意境

   第五节 艺术的功能

  第六章 艺术论(二)

   第一节 艺术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第三节 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

   第四节 艺术的形态

   第五节 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第七章 审美教育论

   第一节 中西美育观的源流

   第二节 美育的内涵

   第三节 美育的特点

   第四节 美育的功能

   第五节 美育的目的

  第一章绪论

  单 选:

  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

  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分析哲学)

  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

  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

  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

  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

  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

  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哲学学科)

  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

  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

  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

  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

  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

  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

  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

  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1.22.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1.23.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1.24.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是(黑格尔)

  1.25.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是(自由)

  1.26.被马克思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7.在现代社会,人被异化,成为了马尔库塞说的(单面人)

  1.28.人生境界的提高,关键是(觉解)

  1.29.人生境界的特点是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1.30.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是分层次的,其中最高的是(天地境界)

  1.31.宗白华认为在人生境界中主于美的是(艺术境界)

  1.32.伽达默尔认为,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体验)

  1.33.审美关系是人和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1.34.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关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1.35.审美活动相对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逻辑上是(在前的)

  1.36.下列审美形态属于中国的是(气韵)

  1.37.审美经验是一种(感性体验)

  1.38.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不包括(艺术欣赏)

  1.39.通过有意识的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这是(狭义的美育)

  1.40.不论广义的美育,还是狭义的美育,都是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

  1.41.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审美活动)

  多 选:

  1.1.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维特根斯坦,杜威,李泽厚)

  1.2.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心理的是(费希纳,弗洛伊德,荣格,布洛)

  1.3.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科技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

  1.4.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包括(哲学,心理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

  1.5.美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1.6.下列作品蕴含有高级审美意识的是(《牡丹亭》,《红楼梦》,《俄狄浦斯王》,贝多芬的交响曲)

  1.7.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别有(西方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有关,中国的则没有直接联系B.悲剧结局不同,西方残缺,中国大团圆)

  1.8.美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

  1.9.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C.具有生成性D.认为物质生产劳动决定其他一切实践)

  1.10.马克思对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即(自我意识,人自身,现实的人)

  1.11.自由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即(A.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由B.人与社会关系中的自由C.人与他人及自我关系中的自由)

  1.12.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生成性)

  1.13.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的四种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

  1.14.宗白华认为人生的六种境界中有(A.功利境界B.伦理境界C.政治境界D.学术境界E.宗教境界)

  1.15.审美境界的特点是(A.从心境上看,超越功利,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B.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1.16.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自由表现在(B.审美主体关注对象的意义形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C.超功利性D.审美是人与世界的精神情感交流)

  1.17.下列属于西方的审美形态的是(崇高,喜剧和悲剧,丑和荒诞)

  1.18.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在于(A.以感性方式打动人心B.提升人,使人本质力量得到揭示)

  名词解释题:

  1.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1.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关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1.3.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1.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1.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1.7.审美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知识点汇总: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易考单选题、多选题和简答题]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因为审美现象、活动的前提是人与现实发生关系,即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作为审美对象的美和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审美关系中间现实地存在和生成,所以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而审美活动则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它们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总之,审美现象的背后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作为审美关系现实展开的审美活动。因为艺术活动是最高级、最典型的审美活动形态,最能够体现审美活动的性质,所以,美学是以艺术活动为中心来研究的。

  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什么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其包括四个方面:①艺术美,比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比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比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比如服饰的美。

  二、美学的学科性质[易考单选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包括三个层面:

  1.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

  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在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方法上与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都有所不同,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

  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是因为它最初依附于哲学,而与艺术又有紧密的联系,而自然科学的影响(比如近代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影响(例如法兰克福学派)对于美学的成熟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得美学自身不断丰富。

  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面对的物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面对的客观物化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即审美现象。而这些,都是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

  (2)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侧重一种冷静的理智的客观的态度,而美学则要求研究者更多的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这也是人文学科的特点。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易考多选题、简答题]

  因为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决定了它的研究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综合的。

  1.1.它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审美现象和活动,因此必然要求更多的感性投入,这样经验科学的协助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

  1.2.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对于美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美学的学科品质,丰富了美学的理论资源。

  但是,美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因为:首先,美学诞生于哲学,并且一直受到哲学的重大影响;其次,审美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的投入,这不是受制于任何方法的;再次,美学涉及的本源问题需要哲学的领悟;最后,美学的理论性需要哲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易考多选题、名词解释]

  美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带有原始初民色彩的初级审美意识和更为自觉成熟的高级审美意识(例如不同民族的悲剧意识)。

  2.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规律、特征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多以哲学或者文学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

  3.美学学科: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它的诞生是以1750年“美学之父”鲍姆加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新旧教材无大异。

  五、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易考简答题或论述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中国的当代美学理论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存在论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来确立自己的哲学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首先,实践的概念包括了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涵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其次,认为感性个体的实践造成了个人感性世界,而人类总体的实践造成了人向人诞生和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行程和整个人类生活世界,实践具有生成性;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

  2.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把人定位于漫长实践中生成出来的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存在。第一,它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第二,它始终从社会的具体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第三,最为根本的是它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基础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实践和存在的概念是内在融通的。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实践论则内在地含摄着存在论维度,它们的结合即实践存在论就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美学理论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

  1.人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2.美学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实践存在论的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首先,自由有三种基本形态:物质生产劳动中认识和支配必然性的自由;人作为社会存在所获得的解放自由;日常人生实践中感性个体获得的自我超越。其次,只有改变现存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实践所取得的自由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最后,个体与社会真正统一的理想社会是以个体自由为基础的,而这也是人进入审美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所以,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

  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1)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2)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六、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人生境界

  [易考单选题、简答题或论述题]

  1.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一。其特点在于:(1)个体内在性,即一种独特的个人内在体验。(2)生成性,即非瞬间性和非凝固性,是一个进行的过程。而在人生境界的生成中,个体的觉解是关键,而觉解又是与情感不可分离的。

  2.审美境界。(1)审美境界是完全融化在情感中的人生觉解。(2)它要求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3)审美境界是高低不同多层次的。总之,它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提升和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新增内容,应该重点掌握。

  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之所以说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是因为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可能是审美的。

  (2)首先,从心境上看,审美境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它具体表现为情与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其次,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这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值。(3)审美境界本身也是多层次的,由对形式的欣赏到对意象的体会,进而到人与世界圆融合一的状态的觉解和体悟,审美境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层到深入的不断潜入和递进的过程。(4)总而言之,审美境界是比较高的、特殊的人生境界。它是对于人生境界的诗意的提升与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为何说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1)首先,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从大的方面讲,审美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从小的方面讲,审美有助于个体超越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机器工业对人的异化,使得人们对审美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其次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1)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2)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3)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4)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七、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易考简答题或论述题]

  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是: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

  1、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首先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因为,在认识关系中,主体的目标是求得对客观事物内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人士,形成知识体系。其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再次,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第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两个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2、美与审美形态: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3、美感与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4、艺术和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因此,艺术和艺术活动也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5、审美教育:美育是内在地相关于人生实践,即以人生整体的培育,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旨归的,而且,都必须和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总之,美学理论,从审美活动出发,最后也是通过审美活动落实到审美教育上。审美活动可以说是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

  八、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1)审美关系不同于理智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它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观照,返回到主体内心,以自己的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存在的意义,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比如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中,李白在一种孤独中与敬亭山相看,并且互相都不觉得厌倦。在这种相看中,李白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比如王维曾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直观的把握。(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比如李白在喝酒时,甚至招呼月亮来同饮。他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中,人与月亮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了,人与世界形成一种很自由的、超越一切限制的审美关系。(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体、客体存在,而不是审美主体、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比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才能把陶渊明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定为审美客体。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单 选:

  2.1.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是(审美需要)

  2.2.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位置的是(审美理想)

  2.3.先天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的程度,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主体的审美个性和审美情趣,根本上是由——决定的。(后天的社会因素)

  2.4.“趣味无可争辩”观点的错误在于把(审美趣味相对化)

  2.5.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构成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2.6.以下不属于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的是(形式符号性)

  2.7.马克思说过:“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的特性。(自律性)

  2.8.美感产生于(劳动实践把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2.9以下不属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的是(领悟)A.惊异B.领悟C.体验D.澄明

  2.10.澄明之境的进入,需要审美主体的(静观体验)才能自动展现出来。

  2.11.所谓“胸有成竹”,说明审美对象具有——的特征。(非实体性)

  2.12.提出“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是(梅尧臣)

  2.13.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过的概念是(自由游戏)

  2.14.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弗洛伊德)

  2.15.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的学者是(弗雷泽)

  2.16.在解释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上有可信说服力的是(巫术说)

  2.17.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理论是(劳动先于艺术)

  2.18.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19.人类审美意识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生产劳动)

  2.20.促进审美发生的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是(巫术礼仪活动)

  2.21.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和审美意识开始确立的直接前提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2.22.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之一绘画,多以早期人类的(狩猎生活)为主题。

  多 选:

  2.1.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是(审美兴趣,审美品位)

  2.2.下列关于审美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审美活动追寻的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审美活动与道德活动相联系,内在地包含着“善”,审美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人的“终极关怀”)

  2.3.马克思揭示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的著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2.4.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

  2.5.下列不属于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的是(体积,旋律)

  2.6.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们曾总结出多种形式组合的形式规律,有(多样统一B.整齐一律C.节奏韵律D.均衡对称E.对比调和)

  2.7.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我们不应该把美看成是(某种固定不变的物质实体;某种单纯的因素所构成的某种单一的现象)

  2.8.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以其超越性、自由性,使得审美对象更为生动逼真地展现出其气韵与神貌,下列表现这一主体境界的有(“坐忘”,“非现实化”)

  2.9.以下著作属于主张巫术说的著作有(《艺术的起源》,《金枝》,《原始文化》)

  2.10.以下属于审美意识的内容的是(审美愿望,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2.11.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中的审美创造有(器物造型,器物装饰)

  2.1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主要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类型,下列属于非固定装饰的是(耳环,锥髻,戒指)

  名词解释题:

  2.1.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2.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2.4.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2.5.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2.6.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2.7.游戏说:席勒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2.8.审美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的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知识点汇总: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易考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

  1.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审美需要具有的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其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作用;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审美趣味呈现的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次,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审美趣味的这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相对化的观点。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以此可以判断审美趣味的好坏高下。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易考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独立存在着的人类活动,而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具有更为鲜明的主体性和更为充分的个性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特殊性体现在下面四方面: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和对话,是一种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所谓审美又具有他律性,即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首先,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也决定着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产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态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可以说,审美的自觉程度和广阔程度就是人丰富的内在本性在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的一种人化的尺度。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易考简答]。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就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并且因此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不管审美活动所指涉的具体对象之间有多大的区别和差异,然而这些对象之进入审美的世界,却无不关系着人。这些对象一旦进入审美的领域就成为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成为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因此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既是客体对象被人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已性的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四、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易考简答题]。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这是因为:

  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五、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易考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就决定了主体在审美中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所谓人在审美中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人主要发挥自己精神性的本质力量,人是通过精神性的劳动在从精神上占有对象的过程中来确证自己的现实存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中的惊异有两个主要特点:首先,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从实质上说,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其次,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从主体方面来说,必须具备相当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从对象方面来说,也必须具备某种独特之处。审美惊异就产生于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主体与具备某种独特之处的对象的直接相遇和直接契合中。另:注意辨析审美惊异与一般生活中的好奇、科学和哲学研究中的惊异的区别。

  2.体验:沉浸在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人在根本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物,因而审美体验与人的生活世界以及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获得的人生经验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但审美体验又超越于一般的生活体验,它不仅摆脱了有限功利目的的羁绊,而且更重要的是,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是对人生整体和根本意义的一种领悟和玩味。

  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的静观体验中澄明之境才会自动现身出来。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六、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易考选择题]。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这是由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观照活动所决定的。

  (1)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其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所谓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觉和情感;所谓象征性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2)线条:与色彩不同,线条不是一种现成存在着的直接物体,而是人们在时间中对物体外形所做的一种抽象,在这种抽象中,线条被赋予了某种观念意义,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一种特殊语汇。

  (3)形状:事物都以一定形状在空间中存在着,形状使得事物获得一种具体可感性,它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而且它自身还具有一定的表情性。

  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多样统一。所谓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联系;所谓统一,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多样统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血脉的一致性。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易考简答题]。

  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但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只有当它与特定的主体相联系,并实际地处在一定的活动中时,它才获得了作为某种具体对象的现实规定性。审美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性才能化为具体的现实性。审美对象只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的。审美活动以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越性,不仅使事物对象的审美价值充分绽露出来,而且把一个活的充盈着生命的真实世界也即审美对象向人拓展出来,获得现实的存在。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名词解释、简答题]。

  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1)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在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这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审美对象因此变成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精神客体。

  (2)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的结构之中。

  七、审美发生理论概述[易考各种题型]。

  (试述有关审美起源各种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1.游戏说。柏拉图曾发现艺术与游戏的类似之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也提到过“自由游戏”的概念。但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则是席勒。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玩耍嬉戏之类,而是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昧,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席勒“游戏说”的评价:首先,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之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进程。但是,把游戏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有严重缺陷:他根本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化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索。同时,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同义,即是说,审美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这显然是难以成立的。

  (第二种)席勒系统地提出了游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他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2.生物本能说。(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从人的自然天性来说明审美的发生;(2)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把人的情欲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另一类是要求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由前一种本能产生出崇高感,由后一种本能则产生出美感,人的审美活动在其本源处就是一种本能的需要。(3)在这一派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应首推达尔文,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和研究,提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的观点,其结论是:“人和许多低于人的动物对同样的一些颜色,同样美妙的一些描影和形态,同样一些声音,都同样地具有愉快的感觉。”这种“愉快的感觉”即是出自本能。(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审美与艺术的活动,就是人的性欲升华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种活动中,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想象的替代性满足。意义:这种研究不仅拓宽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而它们的缺点则主要在于: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由于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3.巫术说。巫术说是20世纪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其主要是依据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泰勒最早奠定了巫术说的理论基础,而弗雷泽则在《金枝》中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意义:用巫术说的确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但是,巫术说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不能把艺术起源的理论无条件地看作就是审美发生的理论;另一方面巫术活动虽然是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决不会是唯一的因素。

  4.劳动说。早在1896年,德国学者卡•毕歇尔就研究了劳动、音乐和诗歌之间的相互关系。普列汉诺夫在其基础上,对劳动与艺术和审美之间的关系作了更深入、系统的阐发:(1)“劳动先于艺术”。(2)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将人潜在地包含着某种审美的要求转化为现实,在人的具体审美趣味中,总是蕴含着由特定社会主产力所必然决定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3)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的。意义:普列汉诺夫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直接肉体需要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它指向人的最高生存理想即自由,却不能完全等同。很显然,生产劳动作为一种功利目的十分强烈的物质活动,在其本身中不可能直接产生出追寻精神性自由王国的审美活动。因此,从劳动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它存在明显不足: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人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八、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易考简答题]。

  人的生命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主要根源于人所独有的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这主要因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发生的意义)

  1.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

  2.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3.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

  4.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5.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种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九、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易考简答题、论述题]。

  从审美发生的内在机制来说,只有当人的精神能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才能为审美发生提供直接的条件,也就是说,在劳动与审美之间必然存在某些中介性的因素。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

  1.巫术活动不是用以满足人的某一个别的需要,而是用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根本关系,是原始人生活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最集中地表达原始人根本利益的一种符号形式。巫术活动对审美的原始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2)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3)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巫术活动与原始艺术的相关性,并不单单由于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某种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巫术原则与艺术的精神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卢卡契认为巫术为模仿艺术的形成所作的准备主要体现在:(1)模仿不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而且需要高超的记忆力和想象力;(2)巫术中对生活过程的模仿是在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实际的生活过程,而是与实际生活过程的暂时中断。因此,巫术实际上使原始人形成和提高了模仿的艺术才能和随之而来的艺术感受能力。

  十、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易考简答题、论述题]

  (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请说明原始审美意识的发生过程)

  判断审美活动业已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应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审美意识与审美需要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当审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识到,并转化成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时,它才真正构成推动审美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审美需要是审美意识的内在驱动力,而审美意识则是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

  概括地说,所谓审美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对于真正人类意识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类的远古祖先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的生产劳动活动,它开始把动物性的本能需要提升为一种观念形式,从而最终使人的活动具有了自觉的目的性特征,它是人类意识发生的根本条件和显著标志。

  原始意识的主要特征:

  (1)原始意识在具体中包含着抽象性。

  (2)原始意识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

  (3)原始意识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

  原始意识之中的抽象性、真实性、创造性就是构成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当这些意识逐渐分化出来之后,就可能诞生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即是人类逐渐超越自发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会生活的层次并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过程。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促成了这一过程的转化。

  十一、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易考选择题]。

  1.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装饰的发明,为原始人在物质生产领域施展自己的审美创造才能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所谓装饰,就是在不改变生产工具或生活器物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精心的修饰和打扮,从而使实用器物充满灵气和富有情趣。其装饰活动大致有两种:一是装饰化的器物造型,一是器物修饰。

  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是人的审美意识觉醒的一种重要标志。原始人的自我装饰,大致可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类型。

  3.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

  (1)雕刻:雕刻艺术的成熟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的,世界上最早的雕刻作品,是在叙利亚西南部戈兰高地的贝雷克哈特——拉姆遗址出土的刻有凹痕的卵石小雕像。(2)绘画:绘画的出现要晚于雕刻,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多以早期人类的狩猎生活为题材,所描绘的几乎全是动物的形象。(3)音乐与舞蹈:音乐在史前时代的发生,已经由考古发现的资料得到了证实。在法国的比利牛斯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支长约108毫米的骨质笛器,可能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种乐器。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单 选:

  3.1.对审美体验的理性反思和逻辑总结构成了(审美形态)

  3.2.认为审美形态是美的形态的逻辑出发点是(认为美是客观的,完全外在于人)

  3.3.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风格的观点,是将审美看成一种文化大风格,这种观点是(抓住了审美形态的某些重要特征,但不全面)

  3.4.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类型的观点(是从形式上划分审美形态)

  3.5.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范畴的观点(犯了主客二分和现成论的错误)

  3.6.将审美形态与人生境界等同的观点(随着对人生境界研究的重视而出现)

  3.7.“虚实”不仅在文学意境中使用,还可以在其他艺术,如绘画、音乐甚至现实生活的兵法中使用,这说明了审美形态具有(广泛性或普适性)

  3.8.“意象”不能称为普泛意义上的审美形态,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意象不具有普适性或广泛性)

  3.9.中国哲学之“道”包含的对立统一的原则,贯穿于阳刚与阴柔,意与境等,说明审美形态具有(统摄性)

  3.10.中国古代的“神”及其有关的神韵等。在当今社会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审美形态的(广泛性或普适性)

  3.11.将丑和荒诞作为审美形态是在(19世纪中叶后)

  3.12.中国古代的诗学背后往往有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是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3.13.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这是审美形态的(兼容性)

  3.14.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指(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3.15.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诗性和音乐性的)

  3.16.西方早期审美形态的实质是(戏剧性和雕塑性的)

  3.17.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的是(索绪尔)

  3.18.汉语高度重视词汇,而不像西方重视语法,所以它表现出一种(诗性)

  3.19.和西方的审美文化不同,中国的审美文化具有的特征是(世俗化)

  3.20.理念论的伦理学内容,是道德至上的原则,具体到美学中,就表现为(美与善合一)

  3.21.在理性主义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时,讲出“上帝死了”的人是(尼采)

  3.22.审美形态的出现与哲学息息相关,丑和荒诞出现的哲学背景是(非理性主义兴起)

  3.23.中国哲学几千年基本上没变,下面的哪句话可以说明?(天不变道亦不变)

  3.24.许多审美形态都是最初表现为(艺术形态)

  3.25.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是(优美和崇高)

  3.26.明确将美分为秀美和威严两类,并说前者可以看作女性美,后者可以看作男性美的是(西塞罗)

  3.27.在狭义上,美主要指(优美)

  3.28.认为美不含功利性,至于审美主体的自由创造的“心意能力”相关的是(康德)

  3.29.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黑格尔)

  3.30.下列对优美的理论探讨的叙述,不符合实际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三角形)

  3.31.康德说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说明其论述着手的角度是(审美效应)

  3.32.真正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来进行研究的是(博克)

  3.33.康德分析崇高,认为其特征是“无形式”的著作是(《判断力批判》)

  3.34.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毕达哥拉斯)

  3.35.朗吉弩斯将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对举的美来论述的著作是(《论崇高》)

  3.36.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的是(康德)

  3.37.康德认为,崇高的事物往往是巨大的,巨大表现在(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3.38.利奥塔德美学的基本特点是其将整个美学体系建立在(崇高上)

  3.39.恩格斯认为悲剧性冲突的实质是(历史必然性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3.40.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原因是(表现毁灭,也表现抗争)

  3.41.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亚里士多德)

  3.42.最早对悲剧艺术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的著作是(《诗学》)

  3.43。黑格尔对悲剧的最大贡献是(将辩证思维运用到悲剧分析)

  3.44.“悲剧冲突”的提出者是(黑格尔)

  3.45.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著作是(《悲剧的诞生》)

  3.46.提出罪孽说和焦虑说的是(克尔凯戈尔)

  3.47.“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提出这个观点的是(鲁迅)

  3.48.在西方,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是(柏拉图)

  3.49.巴赫金根据自己对喜剧的理解,尤其是对拉伯雷的《巨人传》研究,提出的思想是(狂欢化)

  3.50.“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提出这个观点的是(阿多诺)

  3.51.鲍姆加登的“美学”,意指(感性学)

  3.52.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并在其作品中得到体现的是(雨果)

  3.53.雨果的文学作品中可以表现其美丑辩证的是(《巴黎圣母院》)

  3.54.第一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是(《丑的美学》)

  3.55.开启了现代丑学研究的是(罗森克兰兹)

  3.56.下列作品中,没有以丑为主题的是(《追忆逝水年华》)

  3.57.使荒诞派戏剧的名称固定下来的著作是(埃斯林的《荒诞派戏剧》)

  3.58.认为“凡没有担当起在世界的黑夜中对终极价值的追问的诗人,都称不上这个贫困时代的真正的诗人”的西方哲学大师是(海德格尔)

  多 选:

  3.1.美的形态说包括(美的类型说,美的范畴说,美的价值形态说)

  3.2.审美类型包括(美的类型说,审美类型说)

  3.3.中国哲学之“道”,具有统摄性,其可以统摄下列哪些审美形态?(阳刚与阴柔,意与境,形与神)

  3.4.判断最基本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广泛性,统摄性,历史性)

  3.5.审美形态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指的是(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3.6.中国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其体现是(将上帝神灵人格化与把人的祖先神灵化合而为一,与世俗享乐主义和现世思想结合)

  3.7.中国古代文论对于悲剧心理与文学创作关系进行了很多的探讨,下列属于这种探讨的是(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工)

  3.8.西方的四大审美形态是(悲剧,崇高,丑,荒诞)

  3.9.审美形态包含的六种基本类型是(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崇高与优美)

  3.10.司空图把诗歌的风格、意境概括为二十四种基本类型,其中与优美相连的类型是(冲淡,纤浓,清秀,委曲)

  3.11.博克认为,人的情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生殖欲和一般的社交愿望,安全的需求)

  3.12.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要素是(冲突,抗争,毁灭)

  3.13.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的贡献是(◎首先对悲剧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对悲剧给人的审美体验进行分析)

  3.14.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关于这些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悲剧诞生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B.日神精神代表梦境状态C.酒神精神代表迷醉状态

  3.15.下列关于喜剧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A.喜剧既是一种艺术类型,也是一种审美形态B.喜剧以“笑”为载体C.喜剧理论的核心是探讨笑及其成因D.黑格尔认为“喜剧是压倒观念

  3.16.喜剧的两种形式是(幽默,讽刺)

  3.17.巴赫金是对当代文学和美学都有深远影响的人,关于他的观点,下列正确的是(ABCDE)A.提出狂欢化B.认为生活分为日常生活和狂欢式的生活C.日常生活显示了官方严肃的态度D.狂欢式生活是一种自由解放审美体验E.作为狂欢的喜剧,也就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另一种打破秩序、规范的自由体验

  3.18.古希腊对美的研究很多,但对丑研究却不够。其原因是(◎希腊民族高度崇尚美◎希腊风气中美与善同一)

  3.19.罗兰克兹对丑的研究的贡献是(提出丑的美学,艺术可以“理想化”丑,顾及到艺术表现丑的效果即消除丑的不快之感)

  3.20.人变为“非人”的真实含义包括(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本质的人,人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自由只是观念的自由,并非现实人生的自由)

  3.21.崇高与丑的相似之处包括(形式上的不和谐◎效应上的痛感,◎有非理性的因素)

  名词解释题:

  3.1.审美形态指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出来,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3.2.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指审美形态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3.3.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3.4.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3.5.《论崇高》是朗吉弩斯的美学著作,第一次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讨论,在书里面,对崇高的风格有探讨,并提出了“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3.6.利奥塔德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其将自己的整个美学建立在对崇高的论述上,对崇高进行了崭新的阐发。

  3.7.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是在人的生存的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3.8.《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美学作品,在书中他提出了悲剧起源于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并对其各自特征展开论述。

  3.9.罪孽说是克尔凯戈尔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悲剧的悲痛都需要一个“罪孽”的要素,悲剧的情节和主旨也围绕着这个要素展开和推进。

  3.10.焦虑说是克尔凯戈尔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焦虑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面对的是未来的虚无,这种焦虑处境是悲剧情绪的源泉。

  3.11.“狂欢化”是巴赫金基于对喜剧的理解提出的概念,认为民间诙谐文化具有解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知识点汇总:

  一、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易考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

  1.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2.审美形态的特征。

  (1)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

  (2)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3)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审美形态就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4)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以避免以西统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从而在审美形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3.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

  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还需要以下几条基本标准:

  (1)广泛性或普适性。即不仅在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中使用,不惟如此,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

  (2)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如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具有零散性特点,就需要概括和统摄。按照这种统摄性原则,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基本脉络。(3)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二、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易考简答题]。

  1.审美形态的历史性。(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审美形态具有历史性,因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并且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中国形成于春秋,是音乐性和诗性;西方形成于古希腊,是戏剧性和雕塑性。

  2.审美形态与思维。审美形态与思维关系密切,比如中国象数思维,(主客相融,情感性和观念性相融)形成了天人合一等观念,而西方抽象思维,(主客相分,二元对立)形成悲剧与喜剧等二元对立的审美形态。

  3.审美形态与语言。(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审美形态与语言密切相关,比如中国文字表意,高度重视词汇;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视语法,由此引发的审美形态的区别是中国文字长于抒情,具有诗性。西方文字长于叙事和论证,具有逻辑性。

  4.审美形态与文化。审美形态与文化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在宗教和哲学思想两方面,而哲学思想更为重要。西方审美形态与宗教关系密切,中国不同,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特征。西方审美形态受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响,中国不同,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完善和修改。

  三、优美与崇高的内涵、特点与比较

  [易考多选题、简答题、论述题]。

  (一)优美。——和谐统一

  1.优美的内涵:(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在自然领域中,优美主要表现在客体对象感性形式的和谐。在社会领域中,优美表现在真和善。在艺术领域中,优美表现为和谐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统一中。

  2.优美的特点:(1)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2)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3)是和谐化一的内容。(4)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愉悦是优美体验中最主要的审美观受)

  3.(二)崇高。——对立冲突

  1.崇高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对立与超越,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在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中体现伟大超越的人生境界)

  2.崇高的特征是:(1)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2)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3)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4)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3.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1)两者都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存在状态,但前者和谐,后者超越。

  (2)两者都在人类早期与自然联系。但前者与自然一致,后者与自然对立。

  试述崇高与优美的联系与区别

  优美和崇高作为基本的审美形态,因为其审美形态的内涵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特征的互补性,它们常常作为相互对立补充的一组审美形态出现。对于崇高与优美两种审美形态的联系与区别,因为对二者的本质理解差异,就产生了不同的认识。

  (1)坚持认为崇高与美具有共同的本质的理论,强调优美与崇高的一致性,认为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崇高本身就是美。从美学史上的讨论看,认为崇高与优美对立的美学家,大都强调了崇高的消极和否定的一面;而认为崇高与优美具有共同本质的美学家,则强调_崇高的积极的、愉悦的方面。这两种观点都看到了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即它们的对立的一面,但从审美形态的内涵来分析,其实它们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存在方式,崇高在对立中展现出了人的存在,而优美则强调了和谐与人的存在,就此看来实则是殊途同归。

  (2)崇高和优美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优美作为审美实践发展中的形态,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崇高主要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由于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显示出的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正因为如此,优美和崇高则体现的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的两种人生境界。

  (3)从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考察,在人类生活的早期,人们的审美存在方式更多地联系于自然。当人们在自然界中感受到和谐,与人的存在状态和谐一致时,人们感受到的审美体验是优美;相反,人们在自然界中感受到与自身的对立状态,并战胜这种对立,从而超越自然时,则显示人们自己的勇气与力量,这时人们感受到的则是崇高。

  (4)崇高和优美的事物在形式上有其量的规定性的方面。崇高经常以突破形式美,如对称、均衡、调和、比例等,粗粝的形态,如荒凉的风景、无限的星空、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雷电交加的惊人场面。而这些又与优美的形式,如风和日丽、杨柳依依、莺歌燕舞,恰恰相反,构成崇高和优美完全相反的特点。

  四、悲剧与喜剧的内涵、特征[易考多选题、简答题]。

  1.悲剧的特征。——通过否定来肯定

  (1)它通过对人生存的否定性体验来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它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它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2.喜剧的特征。——形式和内容的背离。

  (1)它是对现实的反映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

  (2)它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

  (3)它的情感形式以笑为主。

  冲突、抗争、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核心因素。

  五、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六、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易出简答题]。

  悲剧和喜剧是作为人生存在而存在的:

  (1)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态的存在并不限于艺术领域,而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

  (2)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悲剧与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

  (3)悲剧与喜剧作为审美形态,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

  (4)其具有社会性,是从人生存在实践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的。这是新内容,把握其要点“人生与存在”这两方面。

  七、丑和荒诞的内涵、特征[易考简答题]。

  1.丑的特点。

  (1)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是一种审美情感。

  (2)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恶性刺激。

  2.荒诞的特点。——人生存在意义上的虚无感和无助感

  (1)是一种对人生存在无意义状态的体悟。

  (2)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

  (3)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本知识点为重点,尤其是荒诞,是旧教材完全没有的,应予以重视。对丑和荒诞特点都可以从原因、形式两方面进行把握。

  3.举例论述荒诞的特征。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它是对于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荒诞的主要特征是:

  (1)它是一种对人生存在无意义状态的体悟。比如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不停的等待着的状态,就是出于作者对于人生存在无意义的一种感悟。

  (2)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比如同样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戈多”这个意象就具有很丰富的象征性。它可以象征着上帝,也可以象征着精神寄托,也可以象征着梦想。而“等待”:这个意象,也是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象征。也就是人生活在等待的漫长与无聊中,而等待的结果却不一定会出现。

  (3)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比如同样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它就有很怪诞的表现形式。比如它没有传统戏剧的戏剧冲突,人物的对白听起来像胡言乱语。而这正是人类当前生存境遇的描述。

  八、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于丑的研究的贡献。

  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了《丑的美学》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丑的美学。简而言之,他对于丑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1)他把丑明确与美对立且并列起来。(2)丑不仅是作为提高美的衬托物而被接纳到艺术中来的。(3)他提出艺术创作中虽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现丑时,“又必须使之服从美的一般法则,如对称、和谐、比例和富于个性的表现的力量等等法则,以便使之“理想化”。“理想化”并非“美化”,而是用“美的一般法则”突出丑的一般特征。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文学专著,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是对于现代丑学的开启。

  九、作为特殊审美形态的丑和荒诞[易出简答题、论述题]。

  1.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1)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具有局限性,决定了美的复杂性,其中就会包含丑。

  (2)从美与人生境界关系看,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人生境界也包含丑的因素。

  (3)从美与劳动的关系看,丑成为审美因素,与劳动的异化密切相关。

  (4)从美与哲学的关系看,与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等密切相关。

  (5)从美与艺术的关系看,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创造了大量的对丑的描绘,而且呈现出以丑代美的趋向。总而言之,前两者是可能性,后三者是现实性。由于这五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2.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1)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特殊的存在价值。

  (2)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关,荒诞将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距离拉近。

  (3)其表面上看是反理性和反传统的,实际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结出的果实。本考核点是新内容,应主要从丑和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着手来理解。关于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可以从美与自身,人生境界,劳动,哲学和艺术的关系来论述。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单 选:

  4.1.提出“迷狂”说的古希腊哲学家是(柏拉图)

  4.2.“回忆说”在柏拉图的美学理论中涉及审美的(一般规律)

  4.3.在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理论中,悲剧的作用在于(净化心灵)

  4.4.西方美学十八世纪出现的转向集中体现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4.5.将审美经验明确地归结为情感活动。(休谟)

  4.6.康德提出了“游戏说”,其核心在于想象力和知性之间的(协调一致)

  4.7.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逻辑经验主义)

  4.8.在现代美学体系中,科学主义美学的对立面是(人本主义美学)

  4.9.分析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维特根斯坦)

  4.10.“直觉是把握生命及其生成过程的唯一方法。”这一论点来源于(叔本华)

  4.11.在解释学的“本体论转折”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的人物是(海德格尔)

  4.12.系统的解释学美学形成于(伽达默尔)

  4.13.美感理论建立在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形而上学二元对立)

  4.14.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的一种重要形式。(人生实践)

  4.15.自然对象的道德内涵在中国一般体现在(自然特征比附人类道德)

  4.16.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非理性活动)

  4.17.主张非理性是一种低级混乱的认识,这一观点是出于——的偏见。(形而上学)

  4.18.审美经验的本质直观性是在于它把理性从——解放出来。(概念)

  4.19.有人说,因为审美经验是直接将形式与自身感受相联系,所以无法把握本质。在这里他混淆了(外观与现象)

  4.20.审美经验也可能产生功利的效果,从对象角度来看(对象的形式是与内容结合的)

  4.21.审美经验把握和表现超验世界的主要方式是(象征)

  4.22.作品的超验本质构成了它的(形而上质)

  4.23.人的五官具有审美能力,根本上是因为(感觉在实践中获得了社会性)

  4.24.在审美经验中,起点是(感知)

  4.25.审美感知总是以的形式把握对象的。(完形)

  4.26.下列不属于想象的初级形式的是(再创造想象)

  4.27.在审美经验中,是一个核心因素。(想象)

  4.28.在审美经验中,是最活跃的因素。(情感)

  4.29.“移情说”是谁提出来的?(里普斯)

  4.30.审美想象受到审美理解的(制约)

  4.31.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整合,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兰大网络继续教育学院高数题_高等数学兰大版答案

孙逢春(前排左二)和他的大学同学。资料图片【人才故事】北京冬奥会的脚步一天天临近,绿色冬奥让全世界充满期待。实现绿色冬奥,绿色交

07-15

润德教育押题班是网络学习吗_润德教育的押题怎么样

据润德教育了解,根据人社部人事考试中心的通知(人考中心函【2017】54号),现对2017年度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时间作出调整,具体事项通知如

07-15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高数题_江南大学高数试卷

高升专入学科目:语数英学分:80时间:2.5年主干课程:WTO法律制度、保险学概论X、博弈论、财务管理X、大学英语1、丰田生产模式----精益

07-15

网络安全教育内容题_网络安全素质教育题库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于10月11日至17日开展由渝中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区金融办、区公安分局

07-14

网络教育微积分答案题_微积分教材答案详解

林伟初高等数学(经管类)上册课后习题及答案书籍名称:高等数学作者:林伟初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章:获取更多课后答案完整版搜索公众

07-14

网络教育统考英语真题作文_英语作文 网络教育

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乐读英语changesinthewayofeducationAstechnologycontinuestoevolve,ourwayofeducationhaschange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