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潘星教育网资源平台!
潘星教育网>网络教育>网教试题>正文

2021年网络教育统考题库_2021年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

更新时间:2021-12-26 18:03:59作者:潘星教育网阅读量:328

  1.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A.帮助、引导

  B.尊重、赞赏

  C.服从、信任

  D.反思、关怀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教师观。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故本题选A。

  2.下列哪项不属于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A.自主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学习

  D.接受学习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学习方式。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故本题选D。

  3.红红的语文成绩比较差,每次考试都不及格,这次考试及格了,红红本以为老师会表扬她,没想到老师质疑她是抄的。老师的这种做法忽视的是()。

  A.学生的完整性

  B.学生的个体性

  C.学生的独立性

  D.学生的发展性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现代学生观。学生作为有发展潜力的人,要充分开发学生潜力,教育者不能只注意学生的现实发展情况,而且要注意学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更不能把学生的现实发展情况当作他的全部人生。题干中的教师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故本题选D。

  4.某小学规定:“不准给小学低年级学生‘良’以下的评价。”这种规定所体现的评价观念是()。

  A.选拔性

  B.公平性

  C.层次性

  D.发展性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新课程评价的特点: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不准给小学低年级学生‘良’以下的评价”,这是激励、鼓励学生,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故本题选D。

  5.“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反映出来的评价观是()。

  A.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

  B.评价应该关注过程

  C.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

  D.学生是评价的主体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内涵。“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中的尺子比喻的是评价标准,多一把尺子即多一个评价标准,体现了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的评价观。故本题选C。

  6.小雯能够十分迅速地面对、接受、适应现实,对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也能妥善处理。这表明她()。

  A.自我意识正确

  B.人际关系协调

  C.人格结构完整

  D.社会适应良好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健康的内涵。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指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良好状态,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健康。其中,社会适应能力是指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健康的个体应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题干中小雯能够迅速地适应现实,妥善处理各种挑战,表明她社会适应良好。故本题选D。

  7.教育法律责任主要可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三种,其中最主要的是()。

  A.行政法律责任

  B.民事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以上均不是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教育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教育法律规范的行为所引起的,应当由其依法承担的法律后果。教育法律法规根据违法主体的法律地位、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的不同,将教育法律责任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三种。由于教育法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可以界说为调整教育行政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因而具有行政法的属性,故其所规定的法律责任主要是行政法律责任。故本题选A。

  8.中学生刘某上课玩手机,被班主任以保管的名义没收。刘某需要采取的法律救济途径是()。

  A.复议和仲裁

  B.复议和诉讼

  C.申诉和诉讼

  D.申诉和仲裁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学生申诉制度规定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题干中老师侵犯了刘某的财产权,刘某可依法提起申诉或诉讼。故本题选C。

  9.关于我国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本质上的对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者的基本属性相同

  B.两者的实施方式和约束力不同

  C.两者都属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D.两者都是党和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区别。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一定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为依据和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两者的基本属性不同。故本题选A。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属于()。

  A.教育基本法

  B.教育单行法律

  C.教育行政法规

  D.教育规章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根据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制定的教育单行法律。教育基本法由全国人大制定,教育单行法律一般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教育规章由省级政府或国务院各部委制定。故本题选B。

  11.在帮助学生理解“果实”概念时,教师举例既选择可食的果实,又选择不可食的果实。这是运用了()。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比较法

  C.直观法

  D.变式法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变式的内涵。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在教学中讲授“果实”的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如苹果等,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看到一切果实都有“种子”这一本质特征,准确地掌握“果实”的概念。易混淆的是B选项,比较法是将概念的正例和反例匹配呈现,让学生辨别、比较,从而弄清概念的有关和无关特征,以利于概念的学习。故本题选D。

  12.通过对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的记忆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保持的方法。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等。题干中“增加新材料的信息来加深理解”体现了B选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3.某学生知道橡皮擦可以用来擦字,却想不到它也可以用来擦磨砂的运动鞋面。这种现象属于()。

  A.原型启发

  B.思维定势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功能固着的内涵。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只知道橡皮擦可以用来擦字,却想不到它也可以用来擦磨砂的运动鞋面,是功能固着的表现。故本题选C。

  14.不落俗套和不循常规的思维能力体现的是思维的()。

  A.流畅性

  B.变通性

  C.再定义性

  D.独特性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思维独特性是指思维展开的思路不同寻常,思维获得的结果标新立异,有独到之处,有新颖性的结果。A选项,流畅性强调数量。B选项,变通性即灵活性,强调种类、维度。故本题选D。

  15.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说明衡量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A.意志

  B.语言谈吐

  C.行为

  D.能力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的结构。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句话说明衡量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因素是行为。故本题选C。

  16.学生掌握了“角”这个概念后,再学习“直角、锐角”等概念,这类学习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同位学习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学习的类型。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其中,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题干中“角”是上位概念,“直角、锐角”是下位概念。先学习上位概念,再学习下位概念,体现了下位学习。故本题选B。

  17.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命题学习的内涵。命题学习是学习若干概念间的关系。题干表述的是概念“直角三角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故本题选D。

  18.最为便利和经济的直观教学手段是()。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课件直观

  D.言语直观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直观教学手段。直观教学手段分为三大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其中,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由于言语直观无须借助其他教学材料就可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是最为便利和经济的直观教学手段。故本题选D。

  19.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直观教学手段。直观教学手段分为三大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其中,模象直观是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指的是事物的模拟性形象,不是实际事物本身,如模型、图片、图表、图形、及幻灯片、电影形象等等。题干中教师用纸片代替雪花,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这种直观手段属于模象直观。故本题选B。

  20.直观时使用变式的目的在于()。

  A.激发兴趣

  B.分解概念

  C.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D.新颖性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变式的特点。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或者说变式是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故本题选C。

  21.冰冰学习很刻苦,但成绩总也提高不了,于是她慢慢放弃了继续努力的勇气和信心。这种心理反应属于()。

  A.学习焦虑

  B.高原反应

  C.习得性无助

  D.认知功能障碍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学习动机下降;(2)认知故障;(3)情绪失调。A选项学习焦虑是指在面对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心情极度紧张。B选项高原现象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D选项认知功能障碍指的是智力正常在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种或几种学习困难。题干中冰冰慢慢对学习失去信心,放弃自己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故本题选C。

  22.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把成败的责任归因于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因素是()。

  A.运气好坏

  B.能力高低

  C.身体状况

  D.外界环境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将成败归因于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运气属于不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因素;能力属于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因素;身体状况属于不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因素;外界环境属于不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因素。其中,把成败归因于稳定内在不可控因素的是能力高低。故本题选B。

  23.下列选项中,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是()。

  A.设立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情境

  B.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设定目标

  C.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控制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水平

  D.对所有学生达到常规水平的行为进行表扬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激发的方法。学习动机的激发的方法有:(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A、B、C选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D选项,对所有学生达到常规水平的行为进行表扬没有做到有针对性的奖励,不是妥善的奖惩,所以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故本题选D。

  24.()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

  A.程序性知识

  B.组织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策略性知识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程序性知识的内涵。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做什么”的知识,如怎么进行推理、决策或解决某类问题等。故本题选A。

  25.下列属于陈述性知识的是()。

  A.懂得怎样解答某道数学题

  B.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C.会讲英语和德语两种语言

  D.了解如何组装台式计算机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陈述性知识的内涵。陈述性知识主要关于是什么,程序性知识主要关于怎么做,只有B选项是关于是什么的概念,ACD选项均为怎么做,属于程序性知识。故本题选B。

  26.小红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学习非常刻苦。她的学习动机表现为()。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求知欲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其中,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题干中的小红为了获得表扬而学习,这种动机表现为附属内驱力。故本题选C。

  2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A.近景性内部动机

  B.近景性外部动机

  C.远景性内部动机

  D.远景性外部动机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即学习活动以外的、由外部的诱因而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题干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属于长远动机,即远景动机。同时动机来源是受外部诱因所激发。故本题选D。

  28.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果的关系可以绘成()。

  A.波浪线

  B.斜线

  C.U型曲线

  D.倒U型曲线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型曲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故本题选D。

  29.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动机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故本题选D。

  30.与追求成功者相比较,害怕失败者倾向于选择()。

  A.比较难的任务

  B.比较容易的任务

  C.难度适中的任务

  D.非常难和非常容易的任务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就动机理论。害怕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难和非常容易的任务,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失败感的体验。故本题选D。

  31.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是()。

  A.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B.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C.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D.构造一种“完形”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而非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C选项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D选项是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故本题选B。

  32.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这是()学习观。

  A.人本主义

  B.建构主义

  C.行为主义

  D.认知主义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故本题选B。

  33.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教学原则属于()。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的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教学模式,是在其“来访者中心”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与“催化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故本题选A。

  34.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方式主要有()。

  A.无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B.无意义学习和理解学习

  C.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D.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人本主义者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有意义学习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故本题选D。

  35.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形成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这是()。

  A.学习动机

  B.学习需要

  C.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定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都与学习动机有关。故本题选A。

  36.根据学习定义,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A.看到酸梅分泌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人物的行为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定义。根据学习的概念,即表现为行为的变化,引起的变化相对持久,反复经验引起,更多的指向学习过程而非结果。儿童模仿电影人物的行为是学习活动。AC选项为本能引起的行为,B选项是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但它描述的更多的是学习的结果。故本题选D。

  37.根据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属于()。

  A.概念学习

  B.辨别学习

  C.智慧技能

  D.认知策略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智慧技能是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把智慧技能分成五个亚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故本题选C。

  38.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掌握了“四边形”的概念。这种学习是()。

  A.连锁学习

  B.概念学习

  C.辨别学习

  D.规则学习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对学习层次的分类。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中,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概念学习是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相当于命题的学习。题干中学习了各种四边形后,掌握了“四边形”的概念,属于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所以这种学习是概念学习。故本题选B。

  39.【单选】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条件反应。这是条件刺激的()。

  A.一般化

  B.具体化

  C.分化

  D.泛化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泛化的内涵。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分化是指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故本题选D。

  40.【单选】乘坐校车时,系好安全带就可以中止刺耳的提示噪音。这种强化属于()。

  A.负强化

  B.正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负强化的内涵。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题干中,噪音属于厌恶刺激,系好安全带就能中止噪音,以提高系安全带的概率,所以属于负强化。故本题选A。

  41.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年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心理学家把这种特点称为()。

  A.转折性

  B.坦率性

  C.社会性

  D.过渡性

  答案:D解析: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主要体现为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42.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来说,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倒U型关系

  D.无关系

  答案:C解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认为,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来说,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关系。即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其它选项为干扰选项。

  43.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的直观形式是()。

  A.实物直观

  B.模型直观

  C.图表直观

  D.网络直观

  答案:A解析: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其中,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但是,在实际事物中,往往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因此,答案选A。

  44.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B.他人行为的替代经验

  C.他人的榜样行为

  D.个体自身行为的归因方式

  答案:A解析: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因为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因此,答案选A。B、C、D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因此不合题意。

  45.科学家利用蝙蝠飞行的原理发明了声纳和雷达,其中促进科学家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

  A.问题表征

  B.迁移

  C.定势

  D.原型启发

  答案:D解析: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该题中蝙蝠飞行原理是原型,据此得到启发,因此选D。

  46.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范围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转移

  D.注意分配

  答案:D解析:衡量一个人注意品质的因素主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等。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是把注意分配到了两种活动上,因此属于注意分配。

  47.《红楼梦》中林黛玉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粘液质

  答案:C解析: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根据《红楼梦》对林黛玉的描述,可判断她是属于抑郁质。胆汁质典型代表是张飞,多血质是王熙凤,粘液质是林冲。故选C。

  48.善于分析综合、善于迁移、善于举一反三,这属于思维品质的()。

  A.广阔性

  B.灵活性

  C.深刻性

  D.独创性

  答案:B解析: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思维能突破思维定势,能够迁移,善于举一反三,故选B。

  49.运用斯坦福—比纳量表对一个l0岁儿童进行智力测试,测量结果其智力年龄为9岁,那么其智商则为()。

  A.85

  B.90

  C.100

  D.111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比率智商的计算。1916年,推孟修订的斯坦福—比纳量表中计算智商的方法,所采用的就是比率智商,即用智力年龄(MA)和实际年龄(CA)的比值来反应智商,其计算公式为:IQ=(MA/CA)×100。题干中已给定智力年龄(MA)为9,实际年龄(CA)为10,利用公式,得到IQ=90。因此,答案选B。

  50.主张学生的成功来自于自我实现的学派是()。

  A.人本主义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答案:A解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主要理论:马斯洛提出的需要阶段和自我实现等理论和罗杰斯提出的个人中心治疗和同理心等治疗理论。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整合,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兰大网络继续教育学院高数题_高等数学兰大版答案

孙逢春(前排左二)和他的大学同学。资料图片【人才故事】北京冬奥会的脚步一天天临近,绿色冬奥让全世界充满期待。实现绿色冬奥,绿色交

07-15

润德教育押题班是网络学习吗_润德教育的押题怎么样

据润德教育了解,根据人社部人事考试中心的通知(人考中心函【2017】54号),现对2017年度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时间作出调整,具体事项通知如

07-15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高数题_江南大学高数试卷

高升专入学科目:语数英学分:80时间:2.5年主干课程:WTO法律制度、保险学概论X、博弈论、财务管理X、大学英语1、丰田生产模式----精益

07-15

网络安全教育内容题_网络安全素质教育题库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于10月11日至17日开展由渝中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区金融办、区公安分局

07-14

网络教育微积分答案题_微积分教材答案详解

林伟初高等数学(经管类)上册课后习题及答案书籍名称:高等数学作者:林伟初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章:获取更多课后答案完整版搜索公众

07-14

网络教育统考英语真题作文_英语作文 网络教育

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乐读英语changesinthewayofeducationAstechnologycontinuestoevolve,ourwayofeducationhaschange

07-14